“新”潮澎湃三载 青岛西海岸新区七十二变
中铁·青岛世界博览城。
中德生态园被动房技术体验中心。
西海岸新区将建成的海滨慢道效果图。
2014年6月3日,作为第九个获批的国家级新区,拥有2000多平方公里陆地面积、5000多平方公里海洋面积的青岛西海岸新区开启新篇章。
成立以来的三年半时间,新区先行先试,以加快建设富有活力、宜居幸福的美丽新区为奋斗目标。被赋予审批权、人事权、财政权的十大功能区勇担“主力军”重任;把大项目当做“战役”来攻克,引进项目1000多个,总投资万亿元;海洋经济蓬勃发展,美丽海岸线与市民贴得更近……
三年半的时间,活力新区在进行着美丽蝶变,而今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山东省青岛西海岸新区条例》,将进一步加速新区的发展。
特质是“新”,动力是“试”
2014年6月3日,青岛西海岸新区获批成为第九个国家级新区。
2017年6月5日,在青岛西海岸新区成立三周年座谈会上,一组数据让人振奋:新区成立三年来,35项区级重点改革落地生根,30项改革列入国家和省市试点,15项改革形成了具有全国影响的创新经验。引进了1000多个项目,总投资万亿元;GDP和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在国家级新区中领跑;万达东方影都、中铁世界博览城、慧与大数据基地等27个百亿级项目加快建设,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新增41个、达到193个。半年过去,百亿级项目又增加5个,达到32个。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4278户农村贫困户、769户城市贫困户去年全部脱贫。
这里的所有变化,都可以从一系列的改革举措中找到最初埋下的精彩伏笔。
正如青岛市委常委、西海岸新区工委书记王建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所说,“新区的特质是‘新’、动力是‘试’,先行先试是新区最大优势、最大动力。按部就班不可能开辟新局,循规蹈矩换不来发展新貌。新区的发展必须要靠改革和创新来突破。”
作为全国第一个由县级市和国家级开发区整合而成的行政区域,政府自身职能如何转换?青岛西海岸新区大胆尝试,创新改革管理体制,建立起“新区管统筹、功能区重发展、镇街强治理”的全新体制机制,被誉为“最顺管理体制”。新区是“组委会”,主要任务是大统筹、大服务;功能区是“主力军”,赋予审批权、人事权、财政权,致力于大开发、大发展;镇街是“拉拉队”,全面剥离街道招商引资职能,强化大保障、大治理。
针对现有土地单一性质用地管理与目前复合性产业发展现状的矛盾,新区在全国率先推行“一地多用”,使土地的灵活集约高效利用成为可能,为企业加速转型发展松了绑。
直面传统的规划许可环节过多、互相掣肘、严重影响项目建设周期的问题,新区在全国首推规划“审批制变公告制”,实行“证图分离、先证后图、图纸后置”,企业跑规划手续的时间节省3到6个月。
全面取消社会投资类项目前置审批,实行市场准入“多证合一”、“电子营业执照”,让投资更加便利,市场主体从6万户增加到18万户,活力涌现。
一改过去全民招商式的人海战术,在强化专业性的前提下,形成了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功能区累计开发区域50平方公里,实施基础设施配套100平方公里,新引进建设项目数量占全区总量的70%以上。
十大功能区成发展“主力军”
近日,中德生态园被动房推广示范小区——绿色公元项目一期实现主体封顶,这标志着亚洲最大的被动式住宅示范小区主体完工,西海岸绿色智慧生活时代即将开启。
项目设计采用了高效外保温、高性能门窗、屋面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带热回收式的地源热泵机组及户式新风处理机组等先进的被动式建筑技术。不管是寒冷的冬季或炎热的夏季,室内始终能保持20℃~26℃、相对湿度40%~60%及良好的空气品质,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
据测算,项目预计每年可节约一次能耗540万千瓦时,减少碳排放1656吨,与现行国家节能设计标准相比,节能达90%以上。
被动屋项目所在的中德生态园,是西海岸新区的十大功能区之一,从2011年12月奠基以来,一个个大项目竣工投产,为其提供了强劲的发展动力,也为西海岸新区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作为目前中德两国政府间唯一的合作园区,中德双方拟在10年内,将中德生态园建设成为世界范围内具有广泛示范意义的高端产业生态园区、世界高端生态企业国际化聚集区、世界高端生态技术研发区和宜居生态示范区。
西海岸新区的另一大功能区——灵山湾影视文化产业区的发展,也验证了西海岸功能区的强大。
如今的灵山湾影视文化产业区,除了有和好莱坞媲美的东方影都外,还有全球顶尖的慧与大数据项目,以及借助区位优势发展起来的尖端体验式休闲旅游,完整的全产业链,让这里成为西海岸新区、青岛乃至全国的一张响当当的名片。
2013年初这块土地还只是一片滩涂和荒地,当时定位的是中央商务区。2013年7月份东方影都项目签约,2014年又迎来了慧与软件全球大数据项目,形成了影视、科技双龙头,这块区域的发展定位才最终明晰起来。灵山湾影视文化产业区山、河、海、岛、滩交相辉映,有着丰富的自然风光资源,再加上影视、科技,如今这里已形成了影视文化、智慧科技和旅游度假三大支柱性产业,成为并驾齐驱的“三驾马车”。
功能园区集聚是新区的最大特色和优势,功能区已经成为新区建设发展的主力军,为了更好地筑巢引凤,新区赋予了功能区审批权、人事权、财政权三大自主权,下放173项经济管理权限,同时创新功能区开发模式。
如今,新区的十大功能区已经实现联动布局优化,让新区迸发出无限的发展活力。
大项目的“新区速度”
2017年4月完成公司注册,6月项目立项,9月拿到施工许可,11月18日展示中心就建成投入使用了。这是由红星美凯龙集团投资建设的青岛西海岸爱琴海购物公园项目的推进情况,项目将建成西海岸西部最大的商业综合体,总投资额达到150亿元。
在西海岸新区,与西海岸爱琴海购物公园项目一样,当年注册、当年开工的投资数十亿元甚至上百亿元的项目不在少数。“当年注册、当年开工”的“新区速度”已经逐渐成为一种现象,不断上演。
项目是实实在在的经济,经济是实实在在的项目;抓项目就是抓新的增长点,就是培育新动能。如今,这已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凝成共识。2017年,大项目在西海岸组团签约。
3月16日,总投资近150亿元的10个重点产业项目在西海岸新区集中签约落户,包括联想控股海洋产业运营总部项目、山东渤海实业总部项目、上汽通用五菱乘用车整车项目,美国派克欧哈尔汽车配件项目、利群集团西海岸商业综合体项目等。
6月9日,总投资500余亿元的6个项目在青岛西海岸新区灵山湾影视文化产业区集中签约,这些项目涉及大数据、文化创意、旅游度假、总部经济等多个领域。
12月15日,30个实体经济总部项目集中签约入驻唐岛湾实体经济总部中心,此次签约项目涵盖新材料、信息技术、文化创意、生态环保、医养健康、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
灵山湾影视文化产业区。
签约仪式上,新区同时发布了《关于引进总部型企业的若干政策》,“新政”优惠力度全国领先,比如新注册总部型企业,实缴注册资本达到20亿元以上的,可以得到最高4000万元的补助。自注册起到第5至10年,每三年可申请一次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的经营贡献奖。建总部大厦或购置办公用房的,还可获得最高1000万元的补助。
刚刚过去的2017年,是西海岸新区的“项目落实年”,西海岸把大项目作为战役来打。
洽谈引进重点项目作战进度图、开工建设重点项目作战保障图、竣工投产重点项目作战进度图……走进新区东区和西区两个机关办公中心一楼大厅,映入眼帘的都是一幅幅项目洽谈、开工、竣工“三大战役”作战图,每个项目的责任领导、责任单位、月度计划和完成情况等逐一在图上列出。
600多个项目的进度接受所有人的监督,没有完成目标任务的项目被摆放在最醒目的第一排,项目的进度直接和干部考核挂钩。
一幅幅作战图清晰地传达出这样的“战况”:截至2017年12月中旬,原定年内洽谈、开工、竣工各200个项目的目标已提前实现,项目引进数量达270个;项目开工数量达208个;已竣工投产项目数量达219个。
新区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数量达到187个,计划总投资1733.4亿元,完成投资716亿元,较2016年同期增长113.7%。
海洋经济的迅速崛起
青岛西海岸新区,除了2000余平方公里的青山绿地,还有5000余平方公里的广阔海域。作为第九个获批的国家级新区,也是唯一以海洋经济发展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承担着海洋强国和军民融合两大国家战略使命,海洋经济无疑是新区最大的特色。
在西海岸新区,青岛华大基因研究院,承担着国家唯一的海洋基因库建设,也让新区成为全球首个实现基因检测民生全覆盖的百万级人口的城区。研究院预期5年内测50万份左右的样本。
目前人类已知的海洋生物有21万种,但预计实际的数量在200万种以上,哪个国家能够率先建立全球海洋基因库,这个国家就能在海洋食品、医药等各种领域获得先发优势。随着西海岸新区启动国家海洋基因库之后,全球最大的海洋联合研究中心、育种中心、科研中心,也将在西海岸新区开始建设。
在构建海洋经济当中,首要的一个要素就是海洋科技的创新。
越来越多的海洋人才和院校开始聚集在西海岸新区。中科院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清华大学等10所高校在新区设立研究院或分校,驻区高校累计达到20所,最耀眼的科技成果,也自然聚集在海洋经济开发这个领域上。
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船舶科技园,不到三年时间研发的三体高速艇,航速高达80节,是目前全球速度最快的三体船之一。以前中国人羡慕的高科技船只,今天已经完全实现了西海岸新区制造。
在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船舶科技园里,更多最新研制的海洋开发产品,显示着这个国家级新区的科技实力。
一组数字可以让我们更直观地看到西海岸新区海洋经济的发展。
2014年到2016年,西海岸新区的海洋生产总值从590亿元上升到866亿元,连续3年实现了两位数增长,增速超过全国GDP增速一倍以上,经济总量在全国19个国家级新区中名列第三。
2016年,新区海洋经济增加值增长18%以上,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接近30%。
2017年前三季度,新区共完成海洋生产总值710亿元,占全区GDP比重达30.67%,比全市平均比重高5.92个百分点,提升幅度为2.43个百分点。
2017年,新区共有规模以上涉海工业企业117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14.4%。1至9月份,规模以上涉海工业企业完成产值1203亿元。
重点产业方面,1至9月份,全区海洋生物产业完成产值66.9亿元,增长19.8%;航运物流产业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3.8亿吨,集装箱吞吐量1373万标箱;船舶海工产业完成产值186亿元;滨海旅游业实现旅游总收入194.8亿元,接待国内外游客1974万人次,分别增长22%和10.6%;海洋渔业完成水产品产值25.89亿元。
此外,今年全区共储备蓝色经济项目170个,总投资约2683亿元。其中77个项目列入青岛市蓝色经济区建设重点项目,总投资1400亿元,分别占全市的55%和69%。1至9月份,蓝色经济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24.6亿元,其中,新竣工项目20个,总投资59亿元。
到2020年,新区将构建起海洋科技创新,引领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格局,形成海洋产业发达、现代服务业繁荣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生产总值力争达到6000亿元,海洋科技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达到70%以上,推动青岛成为蓝色经济领军城市,完成国家赋予的历史使命。
一条海滨慢道引发的热点
近日,一条西海岸建设海滨慢道的消息引爆网络。
这条海滨慢道设计从后岔湾至海军路,全长约70公里,是一条给步行者和骑行者建设的亲海“滨海大道”,整个项目将于2018年3月31日前全部完工。
这一滨海慢行系统,将规划建设好人行步道、车行慢道、自行车道,设置驿站、平台、视觉通廊等节点,真正做到把最好岸线还给自然,把最美海景留给市民。
西海岸新区海岸线282公里,资源禀赋得天独厚,沿线有“亚洲第一滩”金沙滩、银沙滩、龙湾等风景名胜,更有灵山卫、琅琊台、马濠运河等千年文化古迹。但由于适宜养殖及发展阶段的原因,养殖池子多,岩礁沙滩等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美景不成线,可进入性低”;“隔海一里地,到海挺费事”;“百姓靠海难亲海”……近两年来,打通黄金通道,重塑美丽海岸提上了西海岸的议事日程。
海岸线的改造,少不了拆迁拆违。海滨慢道所涉及的拆迁,却很顺利。近年来因为水产养殖高峰已过,不少养殖户为池子的维护成本和银行贷款发愁。
新区的海岸线改造,在给足养殖户等沿岸经营者补偿后,积极引导扶持进行产业转型;针对渔民,预留码头,渔民出海比以前更便利,更安全;配套发展旅游业,伴随海岸线环境的提升,游客明显更多了,旅游旺季一房难求。据不完全统计,以上三项,直接受益的当地居民,就超过5万人。
“新区条例”今年起实施
2017年12月1日,《山东省青岛西海岸新区条例》经山东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该条例于2018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为促进青岛西海岸新区建设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法治保障。
《山东省青岛西海岸新区条例》共8章55条,分别从管理体制、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军民融合、生态保护和保障措施等方面作了规定。
最大限度地下放行政管理权限,“行使省人民政府、青岛市人民政府授权或者委托的省级、市级行政管理权限。”
新区的特质是“新”,动力是“试”。为支持西海岸新区在改革创新中先行先试,条例规定,“西海岸新区进行的改革创新未能实现预期目标,但是符合国家和省、市确定的改革方向,决策程序符合法律、法规规定,对担当勤勉尽责、未牟取私利或者损害公共利益的单位和个人不作负面评价,免除相关决策责任。”
建设用地指标是制约新区快速发展的“大瓶颈”。为此,条例规定,“支持西海岸新区依法开展建设用地审批制度改革,按照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合理确定西海岸新区发展用地;需要调整耕地占补平衡指标的,可以在省内有偿调剂使用。”“省海洋渔业等有关部门应当结合西海岸新区发展规划和海洋经济建设发展需求,在围填海年度指标上对西海岸新区实行单列管理。”(刘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