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启动按病种收费医疗费用增幅控制在10%以下
我市将争创全国区域医疗中心、国际健康养生宜居名城
医疗设备采购纳入政府采购;家庭医生、医保门诊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三约合一”;各区市至少建成一个胸痛中心及卒中中心……昨日,青岛市卫计委召开全市卫生计生暨中医药工作会议,发布2018年各项工作重点,从药费控制、医院管理、医疗服务、智慧医疗、中医建设等方面,积极争创全省卫生医疗改革龙头、全国区域医疗中心、国际健康养生宜居名城。
试行药品采购“一票制”
会议指出,要完善市、区(市)两级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运行机制,落实政府办医责任,完善“三医联动”等政策措施,逐步破解在卫生与健康改革领域的体制机制难题。在2017年筛选110个病种测算研究的基础上,2018年启动按病种收费工作,协调社保部门按病种结算出院病人费用。
深化部门联动控费机制,医疗费用增幅控制在10%以下。
药品采购方面,所有公立医疗机构全面推行药品采购“两票制”,在市立医院等3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开展 “一票制”试点。探索在公立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药品采购联合议价中选择部分用量较大、市场供应渠道简单的药品,试行药品采购“一票制”。
医疗设备采购纳入政府采购
会议要求,推进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选择2-3家医院开展试点,建立健全医院治理体系。建立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绩效考核评价机制,全面推行医院预算化管理,推进医院政府采购工作,将医疗设备采购纳入政府采购范畴。
总结推广医联体建设“四种模式”,重点完善医联体内部管理措施和考核机制,强化资源同用、药耗同购、学科同建、信息同享、质量同质、管理同步“六大支撑”,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青岛模式”。三级公立医院要发挥引领作用,县级公立医院全部参与医联体建设,城阳、黄岛、即墨三区和三市至少建成一个有明显成效的县域医共体,医联体内由二、三级医院向基层转诊人数增幅10%以上。
全面推进“三约合一”实名制签约
2018年,我市将新建200家中心村卫生室。实施镇街卫生院等级评审,实行分类管理。在基层全面推广电子门诊病历和门诊病历查询系统。
组织百名区市及以上医院专家下沉基层,通过在基层设立工作室、科室结对等方式定期开展诊疗服务;组织十家市级医院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与区市级医院合作办医和帮扶中心卫生院提升服务能力。
出台青岛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慢病“三高共管”工作方案,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慢病健康管理有机融合,形成完备的工作任务和工作流程,建立完善预防、治疗和康复的一体化综合服务措施。全面推进“三约合一”实名制签约,实行家庭医生签约、医保门诊签约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签约“三约合一”。
每个区市至少建一个胸痛中心
强化医疗服务质量“大数据”分析,对全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住院病案首页进行信息化分析与量化,实现疾病手术等相关编码的统一。依托市、区(市)两级临床检验、医学影像质控中心,对全部二级以上医疗机构的检验科和放射科进行室间质评,逐步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延伸,提高检查、检验同质化程度,推动检查、检验结果互认。
二、三级医院全面建立门诊和住院多学科诊疗模式,所有三级医院设立多学科综合门诊。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平均门诊预约率超过50%,80%以上的三级综合医院开展日间手术,建立提前、延时、错峰、分段等服务机制,实现急慢分治的就医模式。推进院前、院中和院后全程信息化医疗服务,提高连续化服务水平。
完善全市急救服务网络,新增18个院前急救站(点),缩短院前急救服务半径。年内,全部三级综合医院和50%以上的二级综合医院开展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建设,每个区市至少建成一个胸痛中心及卒中中心。
发布中医药特色服务电子地图
2018年,我市将成立中医药改革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深化中医优势病种收费方式改革,开展社会办中医试点,实行中医诊所备案制管理,开展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认定,促进社会力量举办并做大做强中医医疗机构。深化“十百千万”工程,实施中医药传承与创新人才项目,引进中医药高端人才、学科及团队,举办“青岛市第二届国医大师论坛”,建立10个国医大师工作室、100个名中医工作室,建成山东中医药大学青岛中医药科学院,启动与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首批合作项目。
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三五”行动计划,建立3个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组、20个精品国医馆,使60%的家庭医生签约团队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4个区(市)实现中医药服务“全覆盖”。
推进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打造4个省级中医药健康旅游基地(项目),推出10个“中医药特色小镇(街区)”、10个养生馆。加强中医药文化宣传,举办“中医药文化节”,建立5个省级中医药文化示范单位、10个市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举办“经方家园·名家讲堂”,提升广大市民的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创新中医药服务模式,发布全市中医药特色服务电子地图,推出市民养生自测与调养APP系统,探索中医上门服务。(赵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