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凝聚人才“强磁场”
治国经邦,人才为急。党的十九大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作为一座年轻的城市,新区急需引入紧缺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和领军人才,为实现国家和省市赋予的战略目标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自2014年6月正式成立以来,新区深入贯彻落实“科技创新驱动”和“人才优先发展”两大战略,以国家引进国外智力示范区和建设省人才改革试验区为契机,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厚植人才培育土壤,优化人才落地服务,以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方式凝聚起了人才“强磁场”。
全球招才 多渠道引进
2013年,增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后,大连工业大学食品学院院长朱蓓薇成为目前我国专门从事食品科学研究的第三位院士。2017年,朱蓓薇与青岛益和兴食品有限公司合作开展的“海洋鱼类生物活性多肽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启动,将有效带动新区功能性海洋食品和生物制品行业发展。
朱蓓薇只是新区引进人才中的一个代表。截至目前,全区共有院士42人,“千人计划”专家50人,“泰山学者”等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463人,人才总量已达47.6万。除新区出台的各种优惠政策对人才有极大的吸引力外,新区还着力突破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和机制障碍,以更加先进的理念、更加开放的视野、更加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构建高位推进的领导体系,真正将人才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落到实处;构建专职推进的管理体系,设立招才中心、同步统筹招才大厦;构建立体推进的责任体系,织密织紧纵横结合的人才工作网络……聚集形成工作合力,理顺体制机制,才能人才聚、事业兴。
青岛东昌纺机制造有限公司需三名机电一体化专业硕士学历的高级工程师,青岛双星机械集团公司需电气、机械、自动化方向的两院院士、知名专家教授各一名……在《青岛西海岸新区高端人才需求情况统计表(2017-2018年)(装备制造类)》中,记者看到除岗位需求信息外,待遇信息和岗位引才方式也一目了然。这是去年由新区招才中心牵头,区各行业主管部门分工负责,与各大功能区分别进行深入对接,对新区高端人才、高新技术需求进行的大规模的摸底调查。寻觅人才求贤若渴,新区紧扣产业“脉搏”引才,围绕行业“缺口”引才,提高了人才引进精准度、产业发展契合度和社会发展贡献度。
倾力安才 全方位保障
为让人才融入新区、扎根新区,新区人才政策的开放水平不断提高,人才优待政策也不断落地,以更完善的服务保障人才发展,消除人才的后顾之忧,让人才安心扎根新区。
强化住房保障,让人才安心。采取政府投资建设、社会投资建设、用人单位自建、团购商品住房等四种模式筹集人才公寓房源,目前已建或在建的人才住房项目16个,人才公寓12000余套。2015年新区按“拎包入住”标准建成260余套高端人才公寓,截至目前已为首批和第二批满足条件的高层次人才进行了配租。
实施直通服务,让人才放心。建设高层高技能人才服务专窗,组建人才工作联络员队伍,加强与驻区高校、重点企业的联络与沟通,及时了解企业和人才需求。将人才关注的安家、办公、教育、医疗等内容作为服务重点,通过组织行业主管部门到企业现场办公等方式,协调解决高层次人才在创新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制定服务保障政策和受理平台,提供“全程化”跟踪服务,着力打造“亲情式”服务体系,为高层次人才来区创新创业保驾护航。
创新育才 精心化培养
发现人才如获至宝,2017年,美国科学院院士戴宏杰率领的“铝离子动力和储能电池创新团队”入选全市首批顶尖人才创新团队后,市、区按照1:1的比例给予1亿元资助,青岛市和新区各按3000万元的标准兑现了首批配套扶持资金,使项目得以顺利推进。
在高层次人才的去留上,薪酬已不再是关键因素,创新创业的整体环境、对人才的承载力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才的走向。为挖掘好、利用好、滋养好人才资源,把人才的活力、创造力释放出来,使得“人尽其才”,新区创新支持培育机制,开展拔尖人才和优秀青年人才评选活动,进一步激发各行业人才的创新创业活动;举办驻区“千人计划”专家高层智力对接活动,解决实际问题、寻求合作机会、实现优势互补、力争达成共赢,促进人才、企业、园区、新区的共同发展壮大。
积极打造高水平的创新创业平台,全方位、快节奏、多渠道对高端人才来新区创新创业进行催化。在“国际海洋人才港”推进建设新区院士中心,打造新区“院士中心+院士创新基地+院士重点产业”的“中心+基地+产业”的新区院士工作品牌;在新区国际海洋人才港设立“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服务中心”,为海外人才来新区创业提供一站式服务;依托驻区高校、科研院所、重点企业,加快创新平台建设,为人才提供良好创新创业环境。2017年,新区新增国家工程实验室、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级以上重点平台载体18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市级重点平台载体45家。
以战略眼光引进人才、优惠政策吸引人才、市场机制用好人才、良好环境留住人才,新区人才释放了巨大能量,不断推动新区向更高层次的发展迈进。山东海工装备研究院引进“千人计划”专家孙远慧博士担任首席执行官,目前公司已经发展成为国际一流综合性海洋工程装备集团。
梧高凤必至,花香蝶自来。在奋勇向前的新时代,扎根新区的人才正用一个个人生梦、事业梦,为实现建设军民幸福、干部自豪、令人向往的美丽新区注入源源动力。
以“亲情式”服务 打造最优人才生态
近年来,青岛西海岸新区坚持把人才作为赢得竞争主动、率先科学发展的战略资源,突出高端引领,深入实施人才支撑战略,不断优化提升对院士等各级各类人才的“亲情式”服务体系,着力打造最优人才生态,院士等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目前新区院士总量达42人,较2014年新区获批前增长91%,其中驻区院士7人,聘任制及项目合作院士35人,院士专家团队共计78人。
优化政策体系,提供“全方位”扶持。对标国内先进地区,不断优化提升新区人才政策体系,提高新区政策对院士的吸引力,激发院士队伍创新创业活力。先后出台了《关于打造“国际海洋人才港”的实施意见》等,把院士作为重点人才群体,院士全职来区可享受100万元安家补贴,购买区属国有公司住房可给予50万元补贴,三年内可免费入住人才公寓;入选市顶尖人才,不仅可享受青岛市500万元生活补贴,还能按1:0.5的比例再享受区级250万元配套补贴。对新区设立院士工作站的企业,给予建站单位20万元奖励,鼓励新区企业积极引进院士。在此基础上,新区近期又按照“补齐短板、加强长板、培育特色、政策叠加”的思路,结合新区产业发展需求和工作实际,拟定了“人才新政20条”,进一步加大对院士的扶持。为确保扶持资金尽快到位,推动项目落地,新区开辟了“绿色通道”,通过即时化评估,第一时间发放补贴资金。2017年,美国科学院院士戴宏杰率领的“铝离子动力和储能电池创新团队”入选全市首批顶尖人才创新团队后,市、区按照1:1的比例给予1亿元资助,目前青岛市和新区各按3000万元的标准兑现了首批配套扶持资金;第一时间为中国石油大学引进的郝芳院士发放了首批安家补贴。
坚持问题导向,开展“全时段”服务。坚持需求和问题导向原则,把院士关心的问题作为工作的重点,不断拓宽沟通渠道,提升服务水平。建立党委联系专家制度。着眼联系服务专家科学化、常态化、规范化,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党委联系专家工作的意见》,由新区工委、人大、政府、政协领导班子成员中的党员领导干部负责联系院士。领导干部通过现场办公等方式,及时听取院士对新区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协调解决院士在创新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团队成员住房、项目融资等难题。拓宽沟通联络平台。建立“国际海洋人才港”微信服务平台,及时向院士发布新区人才政策、工作动态等,并实现与院士的在线互动交流。先后开展了邀请院士走进国际海洋人才港和功能区、送政策上门等活动,让院士更好地了解新区、各大功能区发展现状等,搭建起院士与各大功能区、用人单位之间相互沟通与合作的桥梁。
优化配套措施,建立“全程化”保障。结合院士队伍建设实际,不断创新服务机制,为院士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更好地发挥院士对于新区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建立新区院士中心。收集、整理新区院士专业领域、研究成果、项目进展等有关情况,建立起内容完善的院士信息库,实行动态管理。在“国际海洋人才港”建设新区院士中心,打造新区“院士中心+创新基地+重点产业”的新区院士工作品牌,加快推进省、市两级院士工作站建设,结合新区重点产业发展方向,围绕新区重点产业需求精准引进院士专家团队,形成以院士为引领,助推新区产业发展的良好局面。做好全程跟踪服务。建立重大节日走访慰问制度,制定服务保障政策和受理平台,为院士安居创业、工作生活提供“一条龙”跟踪服务。为院士设立VIP绿色通道,定期开展健康查体、预约上门诊断等服务,不断改善院士医疗保健条件。开辟“院士院前急救绿色通道”,将院士相关医疗信息输入系统,院士患重大疾病入院前,医院可根据相关信息提前做好手术准备,提高急救效率,受到院士普遍好评。
新区市级院士工作站居全市首位
2017年,青岛西海岸新区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标注了新的刻度。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各类人才创造活力竞相迸发,新区引进的一批顶尖人才伴随着创新成果涌现出来,提升了新区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创新版图的位势。而在这其中,作为人才塔尖的院士们有着不可小觑的大贡献。
把脉“院士经济”,新区为统筹院士专家资源,提高院士资源聚集实效,形成新区院士工作合力,打造了“院士中心+院士团队创新基地+院士引领产业”的“中心+基地+产业”的新区院士工作品牌。
截至2017年底,新区共拥有院士42位,其中驻区院士7位,聘任制院士19位,院士工作站建站院士12位(有2人同时为驻区院士),项目合作院士7位(有1人同时为聘任制院士)。
目前,新区共有各级院士工作站16家,省科技厅备案6家,省科协批复成立8家,市科协批复成立13家(其中有10家同时为省市级院士工作站,有1家同时为省科技厅备案、省科协批复院士工作站)。而西海岸新区目前创建的13家市级院士工作站,占了全市的23%,居全市第一。截止2017年底,新区共拥有进站院士13人,院士专家研发团队1500多人,团队拥有博士及博士后近百人。在2014至2017年全市院士工作站考核中,新区明月海藻等5家院士工作站被评为青岛市优秀院士工作站,占全市同期总数的25%,获奖补资金100万。2017年3月,新区科协作为唯一区市代表在全市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工作会议上做了典型发言。
新区院士中心下一步将充分发挥高端人才资源优势,做好新区院士工作的服务中心、活动中心和展示中心。同时,加强与院士专家团队沟通联系,协助区人才部门进一步做好人才与产业的精准对接服务,使新区人才工作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转型发展得以有效开展并得到进一步创新。
牢牢抓住人才这个“第一资源”
俗话说,“金三银四”,眼下求职的黄金季节已经到来。多年来,新区通过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着力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机制障碍,营造了爱才、重才、用才、留才的良好氛围,为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
人才是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人才优势是一座城市最根本的优势。多年来,新区在引才方面的力度可谓空前,也取得不俗成绩,一大批优秀人才到新区这片热土就业、创业。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将人才吸纳、留住、用好,是城市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必修课。
多些专属舞台。一流的事业需要一流的人才,真正的人才有着远大的抱负和理想,渴望拥有一个干事创业的舞台,去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去实现个人的价值。在这方面,新区一直进行着孜孜不倦的探索和尝试。多年来,新区积极打造高水平的创新创业平台,优化提升“国际海洋人才港”效能,为高端人才创新创业提供“一站式”服务。打造新区“院士中心+院士创新基地+院士重点产业”的“中心+基地+产业”的新区院士工作品牌,同时依托驻区高校、科研院所、重点企业,加快创新平台建设,设立科技创新创业载体建设资金,着力打造高水平承载孵化平台,这些措施的实施,为人才提供良好创新创业环境。
去除心理顾虑。待遇不是留住人才的唯一途径,但却是缺一不可的。要认真落实人才工作经费和生活补贴,力所能及地为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难题,去除人才的心理顾虑,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就业创业中。新区2014年7月下发的《关于打造“国际海洋人才港”的实施意见(试行)》要不折不扣地执行。对引进的人才从住房补贴、子女入托、家属就业、学习培训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同时建立表彰激励机制,对积极干事创业取得优异成绩的人才给予表彰奖励,广泛宣传爱才惜才的理念,营造尊重人才、重视人才的良好氛围。
做好情感服务。用好人才关键在服务,重点在关心。党政领导要主动结对联系人才,逢年过节看望慰问人才,给予人文关怀。新区对院士建立重大节日走访慰问制度,为院士设立VIP健康查体绿色通道等服务,受到院士普遍好评的同时,也为其他城市做好人才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