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放管服”改革 不断优化新区投资审批环境
■开栏的话:党的十九大提出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建设人民满意型政府。为加快落实这一要求,新区出台了《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优化政务环境实施方案》,实施削权减证、流程再造、提速增效、创新监管、全程网办、优化体制、规范用权“七大工程”,深化“放管服”改革,全力打造“审批事项少、办事效率高、服务质量优”的政务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今天起,本报推出“转变职能 新区先行”专栏,介绍新区便民利企的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讲述来自改革一线的精彩故事。
“真没想到,效率这么高。”青岛同心同德代理记账有限公司工作人员贾女士近日拿到电子营业执照后说。贾女士使用商事全程电子化登记办理公司设立,在网上填写完整信息后,仅用了三个小时就走完了审批流程,顺利办理了电子营业执照。
快些再快些,便捷更便捷。随着新区“放管服”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新区投资审批环境不断优化,改革的政策红利得到持续释放。
推进投资自由化便利化
为进一步解放束缚市场主体的“无形枷锁”,按照行政权力“应减尽减、应放尽放”的原则,将社会投资类审批项目削减至2项。
新区相关职能部门与董家口经济区、中德生态园等大功能区签订了企业项目投资备案等行政权力委托协议,企业可以在功能区就近办理备案等事项。
通过简除繁苛、清除各类“奇葩证明”、砍掉束缚创新创业的繁文缛节等一系列举措,进一步降低了市场、行业、从业准入条件,为推进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提供制度保障。
“双随机一公开”监管
“宽进”大步向前,“严管”紧跟其后。根据执法部门全纳入、执法事项全覆盖的要求,将全区32个部门的380项执法事项全部纳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使用监管信息平台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抽查情况及查处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并对执法人员的廉正性和企业的信用等级进行综合评定,整个抽查过程在网上全程记录,实现责任可追溯。这样既让企业始终对监管有敬畏之心、不敢心存侥幸,从而自我约束、守法经营,也有效减少了执法者的自由裁量权和权力寻租机会。2017年以来,全区通过双随机监管平台共抽取任务268次,抽取企业10758家,有效保障了公平竞争,维护了规范有序的市场秩序。
促进行政效能提速增效
不断优化服务是新区“放管服”改革的落脚点。针对企业群众办事需要跑多个部门、重复提交材料等问题,新区打破传统审批服务机制,在全省率先改革实施“一窗受理、受审分离、一网通办、一口出证”政务服务新模式,并不断完善“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信息,行政许可事项全部实现网上申报,49.7%的事项实现全流程网上办理,权限内企业投资项目备案、企业技术改造投资项目备案等投资审批事项实现了“零跑腿”。近日还创新为项目投资、工程建设、交通海渔等6类248个审批服务事项建立了电子身份“二维码”,企业群众通过关注微信公众号“西海岸新区行政服务大厅”,查找、扫码后即可获得详尽办事流程和资料。(宋迎迎 刘莺)
-
上一篇:新区企业获3084万元中央补助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