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银企联手解“资金渴”
中小微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贡献税收、吸纳就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但融资难、融资贵一直是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之一。据统计,今年一季度,新区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仅占全部贷款的16.89%。
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出路在哪儿?新区又有什么政策可以助力企业融资?近日,记者走访了多家企业及银行,探寻融资困境及方式。
企业
传统融资难“解渴”
青岛三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研究、开发、生产、销售和服务于一体的汽车橡胶软管总成高科技公司。为加快企业结构调整和工业发展方式转变,近期,三祥科技公司新建了一座智能化工厂,主攻汽车管路系统制造。
但在新项目建设中,融资成为一个绕不过的难题。“公司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能抵押的都已经抵押了,不能从银行再为新项目筹集资金,所以智能化工厂的建设只能依靠自有资金,建设进度就慢下来了。”公司财务总监孙若江说。
无独有偶。青岛三泰环境集团为扩大产能,需投入6000万元进行产品生产,但是,利用现有的房产、土地等抵押只能贷出实际评估值的50%,剩下的需在社会融资机构或小贷公司实现二押,而二押的利率高达15%-20%,负担太重。
传统渠道获得资金有限,很多小微企业不得不求助于民间借贷。业内人士表示,由于当前管理不够规范,供需之间的巨大缺口给资金炒作提供了机会,推高了民间借贷利率,进一步加重了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
银行
企业需提升素质
作为最主要的融资渠道,银行机构对小微企业的贷款融资业务,都会考虑哪些因素呢?
新区海汇银行副行长柴方强表示,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主要有市场及金融体制两方面因素。“银行业传统的经营模式使金融机构更倾向于为国有企业、大型企业提供支持,导致小微企业存在较大资金缺口,资金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柴方强说。
柴方强解释,市场因素则是大部分小微企业处于幼年期,缺乏银行考核时所需要的报表资料,贷审程序无从入手;其次,小微企业具有规模小、创业期无盈利、发展前景不确定等特点,导致其信用度较低、投资风险较大。
那么,如何解决企业融资难题呢?柴方强说,对银行机构的激励政策以及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不可或缺,构建高效的金融服务体系势在必行,但着眼长远发展,还是需要企业提升素质改善融资条件。“企业应不断提升经营管理水平,特别是要逐步规范企业财务会计制度,加强财务透明,改善企业自身的融资条件。”柴方强说。
政府
政银合力“造血”
一直以来,新区通过强化政策引导、推动政银企联动、借力资本市场、鼓励银行开展小微金融创新等措施,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从2013年开始,新区就运用金融机构年终考核这一“指挥棒”,鼓励银行向小微企业“输血”,符合条件的银行可获得资金补助;2014年、2015年兑现投融资奖励共计940万元,鼓励各类金融机构扩大投融资规模,支持企业发展。
此外,为解决银行和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新区金融办还主动做“中间人”开展“银企对接”活动,使银行与企业互相对接,实现银企双向多选。
在全区小微企业座谈会上,针对小微企业提出的抵押物不足、担保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新区金融办表示,正在研究设立小微企业风险补偿金、完善小微企业过桥资金等方法加以解决。(董梅雪)
-
上一篇:新区代表队获全国青少年竞赛一等奖
-
下一篇:海润检测入选新三板创新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