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卫生协会会员和基层实践人员代表到长江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观摩学习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
本网讯 7月28日下午,山东省及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11省市基层卫生协会会员和基层实践人员代表到长江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观摩学习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
由中心刘琳琳主任向各省市基层卫生协会会员和基层实践人员代表详细介绍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情况:长江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3+X中西医并重”签约服务团队,3指家庭医生、护士、公卫人员为主体,X为中医师。团队特点:团队成员全部为中级职称以上专业技术人员,平均年龄34.5岁,年轻有活力,专业技术强,中医服务特色鲜明。2018年长江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蓝之梦”家庭医生团队一队荣获“山东省优秀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典型家庭医生团队”。
一、建立连续固定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
通过定向分诊、预约就诊,使医患之间形成连续固定的服务关系。一是,家庭医生团队固定。建立以全科医生为核心的医护绑定管理团队,每个团队由固定的1名医生和1名护士组成,负责2000名签约居民连续性健康管理。医生负责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治以及个性化指导;护士协助医生做好随访、评估和健康教育。二是,家庭医生与签约对象服务关系固定。实行签约“责任终生制”,患者能够得到固定的全科医生精细化的健康管理,真正拥有了自己的健康顾问。同时便于医生全面掌握患者的健康信息,将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有机结合,从而落实好守门人的职责。
二、发挥中医特色优势,促进中医参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一是坚持中西医并重。通过提高中医技术的使用和创新,开展中医预防、保健、康复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特聘国家级名老中医施安丽教授连续6年坐诊、带教,实践施氏砭术综合疗法,对签约居民根据不同类别组别提供有针对性的砭石、针灸、艾灸、推拿、拔罐、理疗、熏蒸、耳穴压豆等安全有效、便捷经济的中医药适宜技术,提高中医在社区的服务率。二是将中医“未病先治”理念融入医养结合。为签约老年人根据身心健康需求提供全过程的保健、疗休养、医疗康复、护理、心理咨询等技术指导和健康服务。开展二十四节气养生保健针法,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为特色,运用针、灸、砭等疗法相结合,顺应四时节气变化,调整脏腑阴阳,经临床运用对机体亚健康状态、失眠、胃肠功能紊乱、体质虚弱等疗效显著。
三、成立流动人口“家庭医生志愿服务队”,免费服务流动人口
因城市社区的特殊性,中心辖区内流动人口占总服务人口的43.8%。为使流动人口享受到均等化的医疗健康服务,我中心成立流动人口“家庭医生志愿服务队”,采取延时服务、节假日轮休等方式,开展流动人口健康教育“进企业、进社区、进市场”,均等化服务“送政策、送健康、送服务”,全面推进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计生服务均等化工作,流动人口服务满意率达到98%以上。2017年4月荣获“青岛市卫生计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示范服务机构”。
①为外来人员提供便捷的健康查体、免疫接种服务;
②分批次为流动育龄妇女提供妇科检查、宫颈B超检查、乳腺检查等健康服务;
③经常性开展讲座和义诊活动,为流动人口宣传职业病、高血压、糖尿病、结核病、艾滋病等疾病的基本防治知识,引导流动人口掌握必要的健康知识;
④在企业、工地开展同伴教育、流动青年艾滋病行为干预活动;
⑤根据居民和流动人口的需要,提供更为细化的免费上门服务项目。
2015年12月4日,国家卫计委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司司长王谦,到长江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调研流动人口均等化服务工作,对流动人口均等化方面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2017年6月26日,国家健康教育中心研究员田本淳教授,到长江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召开国家流动人口健康促进典型案例座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