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衍法:创作不辍 展示新区生活
“没想到,真没想到!”近日,见到刘衍法的时候,聊起来他最近拍摄的微电影《刘铁匠的一天》,连他自己都很吃惊,不到20天的时间点击量能达到15万多。
他不认为这是他的转型之作,认为只是自己的一次尝试。在参与乡村记忆工程工作的时候,他就萌生了要记录一下新区老百姓生活的想法。后来,中央四台来拍摄《记住乡愁》的时候,他就注意跟着摄像师学习拍摄技巧,空余时间还进行了请教,《刘铁匠的一天》就是他手机拍摄的。现在,这部微电影他已经提交参加今年的山东省微电影大赛。
“没有剧本,想到哪里就拍到哪里,再不拍这些生活中的老手艺以后就可能看不到了。”刘衍法感慨。
写作关注普通人生活
39岁的刘衍法介绍,在初中的时候,语文老师在每节课之前让他们背诵唐诗宋词,他受到很大的感染,慢慢地喜欢上写打油诗。后来,他上的是职业高中,时间比较充裕,就写一些小故事,还投过稿,感觉很有成就感。
1999年12月,刘衍法参军入伍,在部队里,他也从未放下过手中的笔,抓住一切空闲时间,读书和写作。当时,他受到路遥的作品《平凡的世界》感染,开始构思、酝酿创作小说。2003年,刘衍法以参军前的打工经历为素材,创作出了自己的首部长篇小说《琴岛之恋》。
“写第一部小说没有头绪,没有灵感,就是摸着石头过河。通过多读书,模仿人家的写作。”刘衍法说。
“当时我写作的时候,发现有一个问题,写当代的、农村的这种题材的作品,不是很多。现在很多年轻人都被穿越剧、玄幻剧等吸引。我当时突发奇想,能不能多为老百姓写一写他们自己的生活。”刘衍法谈起了自己写作的初心。
于是,他写的长篇小说,故事的背景是新区事儿,人物原型是新区人。写的是打工族、大学生村官、退伍士兵等普通人的生活。
小山村带来创作灵感
初试牛刀,大大激发了刘衍法的创作热情。2009年底,他又创作出了26万字的小说《墨城庵》,作品以大学生村官支援农村建设为主线,描述了铁山街道墨城庵村以及整个地区的发展变化。
“《墨城庵》不是我的第一本小说,但却是我相对比较满意的一部。”刘衍法说,几年前,他在当地的报纸上看到关于墨禅庵的报道后深有感触,便开始动笔。“当时为了能真实再现老百姓的山村生活,一旦休假,我便赶往墨城庵村,在那住几天,寻找创作灵感。”
刘衍法介绍,当时正好有影视剧在村里拍摄,村中旅游业也日渐兴盛,这些都是很好的素材,让他创作时格外兴奋。到2010年的夏天,《墨城庵》这本小说的初稿便出炉。
《鞋垫人生》也是以他的老家六汪镇孙家沟村为原型写的。
“村里家家户户的妇女都会纳鞋垫,我曾经在老家村里收了鞋垫到南方去卖,因手艺好,利润还是很可观的。当时我就动了心思要以此写本小说,把老家的这个资源推介出去。”刘衍法介绍,自己从小就穿母亲纳的鞋垫,感觉特别舒服。村里的经济状况一般,如果想发展必须得有好的项目。而纳鞋垫这个事情如果能形成规模,也能给老家的发展带来一些商机。
在部队里,刘衍法除了日常训练,就是趴在桌上写小说,身体吃得消就多写一点,扛不住了就躺会儿,脑子里还在构思小说的情节。功夫不负有心人,到2015年退伍,十多年时间里,他笔耕不辍,相继写出了《琴岛之恋》、《墨城庵》、《鞋垫人生》、《快递新娘》、《儿走茶凉》等6本长篇小说,其中,3本小说与知名网站签约,3本书已经出版。创作的小品《大熊报到》、《一专多能》还在军级单位获了奖,省部级以上发表新闻几十篇。同时,他还在文学网站上创作了500多篇小说、散文,出版有《刘衍法诗词文集》、《顺然散文》等诗歌散文集。这些作品,多数都以普通人的生活为原型,写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追逐文学梦展示家乡美
刘衍法说,自己不是想当作家而写作的,只是每天都会坚持写作,因为不吐不快,自己的人生经历,身边可爱的乡亲,故乡的山水人文都是他创作的源泉。从写打油诗到写散文,从写诗歌到创作小说,刘衍法走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对他而言,文学路十分艰辛,文学梦还很遥远,但结局并不重要,至少他享受到了写作带来的快乐。文学是一个积累的过程,生活也是如此,只要你努力,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
“这几年新区发展迅速,乡村也变得越来越美,百姓的日子也越过越好。今后我会创作更多文学作品,通过它们将自己的家乡展示出去,让更多的人关注新区,了解新区。”刘衍法说。
他的第7部长篇小说也在写作中,还是和老百姓有关。他希望有朝一日自己的作品能够搬上荧屏。
“以后要用两条腿走路,一是继续写书,再就是拍摄视频,把新区老百姓的生活展示出来。”刘衍法说。(张海铎)
-
上一篇:让急救“救”在身边
-
下一篇:比基尼模特秀,尽显清凉与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