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联系我们

新区民生

读石大珠山

来源: 点击:时间:2018-8-15 9:43:17

1.jpg

“累累形胜隐苍烟,九曲谁将一线穿?神女倦游何处去,双珠抛在水云边。”清人周于智乐山爱水,一生饱揽名山大川无数,以诗抒怀或展纸挥毫留下笔迹墨宝若干。当他畅游黄海岸边屹立久远、俊俏雄伟的大珠山时,秀云、艳花、幽寺、奇石相继映入眼帘。仙山啊!一声慨叹,随即似醉如痴起来。悠游大珠山,衣衫沾露尚未干,花香沁腑思绪欢,没及歇息回味呢,便蘸足汁墨,一气挥就,写下了这首咏颂大珠山的优美诗篇。日月如梭,一岁一载光阴逝,唯留佳句刻青石。风采依然的大珠山,不忧时光悄然去,如今,却照例巍峨笑春风。

大珠山南北走向,多座山峰相依相连,蜿蜒逶迤20多公里,南端直插入海,主峰大砦顶海拔486米,总面积65平方公里。无论从哪个角度远望,大珠山都是一道浑然天成的半岛风景。大珠山枕沧海波涛,挂高天风云,铺大地葱绿,清新秀丽,又气象万千。《齐乘》和《掖海丛书》都称大珠山为“岸海名山”。清乾隆年间的《胶州志》说它是“州中第一胜地”。有人说,如要暂且避却尘世喧嚣,寻一清净地界去,而那里恰好美丽到极致,令人心旷神怡到极致,大珠山便是理想去处。此言不差,大珠山自古就是高士隐居、僧尼修行和文人墨客探幽抒怀的优选之地。像隋唐时期李世民隐居山中石门寺的传说、清康熙年间安徽布政使法若真待在山中读书学文的例证、明代文人王无竞聚会大珠山时留下的“苍霭寒山深,有人乃在此。一杯复一炉,煮茗溪光里。”和“石上看云坐夕晖,野花香处竟忘归。云来云去人何在?一片泉声下翠微。”诗文等等,都无不印证着大珠山曾经的魅力与辉煌。

大珠山峰峰相依,最为撼人的要算大佛峰了。立于山北,抬头正南仰望,大佛峰即可映入眼帘。峰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峰。还有一个小僧,恭敬地坐在一旁,低首面对大佛,仿佛在认真聆听祖师爷的教诲。

绕道大珠山西北侧,但见山坡之上,一只硕大的石龟正抬头奋力向山顶攀爬。这是一块形象极为逼真的石头,名为“鳖儿石”,千百年间,它是大珠山一道著名的风景。相传它原是王母娘娘瑶池中的金龟。它趁王母娘娘开蟠桃会之机,顺着天河溜到东海。有一天,它望见大珠山风光奇秀,就爬上山来,想占据一方山色美景。不料,被天上的王母娘娘发现了,一箭射来,就把它钉在了半山腰上。故事世代传说,蕴含的道理不变,遵规守矩,照章行事当恒久为之。

看过“鳖儿石”,转眼旁边,一块高矗的石头很像一位挎着篮子的少女。打眼细瞧,她好似刚从山里回来,脸上还挂着春风般的微笑呢。传说她原是山下村子里的姑娘,是她到南山剜野菜时,捡回了被王母娘娘的神箭钉在山坡上的那只金龟吐出的一颗蟠桃种子。种子撒进大地后,大珠山下的四乡八疃自此就有了甘甜如蜜的蟠桃。

告别“少女”,穿过杜鹃花丛后置身大珠山中部,远望近看,峰秀石奇,任何一块石头仿佛都显得十分灵异。眼前的一座山峰犹似唐僧师徒四人行进在西天取经的路上;右侧一座山峰,像极了行空的天马;左侧的一座山峰,其形象简直就是打鬼的钟馗。再放眼前方,“一指通天”、“张良拜师”、“钟峰”、“仙人桥”等山峰,那一座那一尊都是大自然别出心裁造化出来的形象。

大珠山有一块立在山坡上的石头,人们一看便会联想到宋代词人李清照正在思索表达她情思的妙词佳句,后人把此石唤为“清照索句石”。在其周围,“圣人问路”、“僧道对弈”、“关公请战”等数以几十计的奇石,其人物形肖神现,目睹,让人顿感那是天表人意,山生妙趣。大珠山的石头,有的雅得可亲,有的俗得可爱,譬如被今人赋予一定含义的高山蛙鸣石、海豹听涛石、八戒石、婆婆石、蛤蟆石、捶背石、卧象石、摇晃石等等,或雅或俗,无不让人感慨,无不让人称奇。

读石大珠山,除去丽日当空之时,最为玄妙的时间应择云雾缭绕当口。大珠山峰峦挺拔,海云常依山势而生。云淡时,大珠山似裹进似有若无的蝉翼薄衫里;云浓时,群峰或立于茫茫云海,或挂飞流云瀑,或斩滚滚云涛,恰如天泼浓墨,绘出一轴轴变化无穷的瑰丽画卷。云淡也好,云浓也罢,身临大珠山,赏峰读石,但见一尊尊惟妙惟肖的奇异石头,一会儿在云雾中移动游离,一会儿在云雾和阳光之间若隐若现。人,仿佛置在仙境;石,也似如人同处。睹到一尊奇石,往往便有新的奇思妙想,其情其景,每每总会引人思绪万千。想那清人周于智的优美诗句,许是云雾中游山读石后情之所至挥毫写就的吧。(启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