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村芋头经历“过山车”
8月1日,炎热的太阳照射着王台镇徐村,花生和玉米长势正旺,偶尔才看到芋头的踪迹。
“往前几年,8月1日正是这一年芋头收获的开始,一直延续到12月1日左右,很是热闹。”王台镇徐村村委会主任于海霞说。由盛到衰,徐村芋头经历了一个过山车一样的过程。如今,徐村芋头正处在凤凰涅槃的阶段,期待着重生。
引进品种渐成规模
“我们村大约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成规模种植芋头的,当时邻村有种植芋头的,就引进了品种种起来。”于海霞介绍。
由于村里的土壤是沙土,种出来的芋头不仅口感好,而且形状好,受到了消费者的欢迎。同时,种芋头比单纯种粮食作物收益高,因此村民就开始慢慢种起芋头来。
“当时县城里有家外贸食品加工厂,和我们这里的种植户签订订单,以保护价收购芋头,比市场价高一些,带动了销售量的同时,也带动了芋头的种植。”于海霞说。大约到1995年,全村600户村民里有100多户开始种植芋头,规模300余亩。
打造品牌村民增收
由于渐成规模,也吸引了不少客户前来采购,芋头的行情也进一步看涨。到2000年,一亩地能收入四五千元,当时外出打工一天也就二三十元。
“2002年到2007年,芋头种植达到了一个高峰,很多人来收购芋头,把村里的路堵得满满的。从早上三四点,能一直忙到晚上十点。”回忆起行情最好的时候,于海霞感慨万千。当时有一百多个摊点进行芋头交易,在村里卖个冰糕也能挣不少钱。本村基本上家家户户都种植芋头,还带动了周边村庄的芋头种植,形成了万亩芋头种植基地。村里还成立了徐村芋头生产经营合作社,注册了“徐村芋头”商标,提高了芋头含金量,建设了青岛首家芋头批发市场。
由盛而衰期待重生
2010年开始,由于芋头种植时间太长,土地的病毒增多,芋头苗的死亡率很高,能达到一半以上。
“找了北京的专家和省市的专家来看,都没有解决这个问题,用外地的种子也不行。”提起这事,于海霞叹息不已。但是种玉米等其他农作物不受影响,于是村民纷纷种上了其他农作物,芋头的面积越来越少。另外,出去打工的收入也渐渐增多,一天能挣一二百元,很多村民都出去打工,无心再种植芋头。
只有没种过芋头的土地才能种出好的芋头来,所以现在村里也只有很少的村民种一点芋头自己吃。
在乡村振兴工作队驻徐村第一书记陈峰看来,村里打造起徐村芋头品牌很不容易,应该想办法解决出现的问题。于是他和徐村“两委”成员一起想办法找路子。
“我们最近联系了一家生产有机肥料的企业,准备年后拿出几亩地,用特制的肥料做试验,看看能否改善土壤,来振兴芋头种植。”对此,陈峰充满自信。(张海铎 宋亚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