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最”法官一线办案
近年来,黄岛区(西海岸新区)法院年受理案件近3万件,位居全市基层法院首位,在全省基层法院中名列第二位,多项指标长期位居省、市基层法院前列。近日,该院再次荣记全省基层法院“集体一等功”。数字和荣誉的背后,反映出的是区法院法官队伍的优化强化,以及新区司法改革的稳步推进。
打破庭室界限 重新组合团队
“在原来的审判团队模式中,法官跟法官助理及书记员的搭配仅限于本庭室。这种搭配不够自主,工作配合默契程度不够,常常会影响到工作效率。”区法院商事(涉外知识产权)审判团队法官张成镇说,比如,有的法官助理擅长办理的案件类型与主办法官的专业方向不是很符合,这就大大影响了工作进度。
按照上级法院统一部署,2017年上半年,区法院启动了司法责任制改革,将人员划分为员额法官、司法辅助人员和司法行政人员三大类。经过层层考核选拔,区法院共产生员额制法官81名。“通过员额制选拔,从现有法官群体中选拔出最优秀、最专业、最忠诚的法官充实到一线,打造一支高素质法官队伍,实现‘以法官为中心,以审判为重心’的人员配置模式,以此提高司法质量、效率和公信力。”区法院副院长丁培增表示,“改革之后,法官之间比拼的是办案数量、质量以及专业素养,体现出‘吃专业饭,拼真本事’。”
员额选拔完成后,区法院大胆打破庭室界限,在全院进行了一次彻底的审判团队大调整、大换血。团队组合方式以双向自由选择为主、组织调配为辅,打破了综合部门和审判部门、机关业务庭和派出法庭等界限及各方面壁垒。
组建专业团队 推行专业审判
目前,区法院的年收案数量已达近3万件,如果专业分工不明确,如此巨大的案件数量很难实现顺利办结。提高审判效率最可行的办法就是推行专业审判。“专业审判就是将案件进行分类,根据繁简程度、纠纷类型分流至各个专业庭室进行快速化解。”丁培增说。
遵循专业化原则,区法院将院机关审判部门划分为刑事、民事、商事、行政、立案和审判监督六大部分,组建了包括刑事、未成年、建设工程、环境资源、劳动争议、交通事故损害赔偿、公司合同、金融保险、涉外和知识产权、行政(安全生产)、立案、速裁、审判监督在内的13个专业化合议制审判团队,每个合议制团队内按照“1+1+1”模式配备多个审判组合。在12处派出法庭,则以独任法官为中心,组建了28个独任制团队。
新型审判团队运行模式,取消了案件层层审批把关,员额法官对审判过程全权负责、独立承担办案责任,实现了“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的改革目标。
未入额法官也有用武之地
首批法官入额工作完成以后,区法院仍有一批资历老、工作经验丰富的未入额法官。这部分未入额的法官如何安置?有何激励机制?对此,区法院进行了首创性的探索。
该院在审判团队组建的过程中,按审判类别划分多个党支部,在全院配备了10名专职党务干部,机关业务庭全部配备了专职党支部书记。专职党支部书记对内负责党务工作,对外负责行政事务性工作,并协助团队负责人管理审务工作。这一创新既充分利用了未入额老同志的经验,又为庭长、团队负责人、主审法官减轻了事务性工作负担,进一步突出了法官的主体地位,保障了审判人员集中精力快办案、多办案、办好案。
目前,区法院第二批员额法官入额工作正在开展。对于符合入额条件的法官助理,只要通过考核考试等流程,就可以任命为员额法官,这也是一种激励措施。(滕以庆 宋国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