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1号线海底隧道全面贯通
◆为国内最长过海地铁隧道
◆运营后坐地铁通过胶州湾仅需6分钟
◆预计2020年全线通车
“巨龙”横亘,“长虹”跨海。11月6日上午10时,在地铁1号线海底隧道工程施工现场,随着最后一声炮响,突破海底隧道海域段最难断裂带,地铁1号线顺利实现海底隧道全面贯通。
作为国内首条地铁海底隧道,1号线海底隧道是又一条连接新区与青岛主城区的过海大通道。它的贯通,标志着1号线这条贯穿青岛南北的“大动脉”向正式开通又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待2020年底全线通车后,乘坐地铁通过胶州湾仅需6分钟。
大场面!捅破“窗户纸” 过海段贯通
上午10时,记者来到西海岸窟窿山北侧的地铁1号线过海段施工现场,带上安全帽后,记者随车沿着615米长的斜井直达地下80余米深的施工现场。
一进隧道内部,光线逐渐减弱,空气里夹杂着丝丝潮湿气息及粉尘的味道。岩壁上虽有灯光但很微弱。车灯照射下,记者看到围岩上安装了粗粗细细的管道,是用来进水、通风等用途。隧道中间有一道水泥墙,工作人员介绍,这条隧道是单洞双线的,通车后,两个方向的地铁都从这个隧道通行。
一路驶去,道路虽然坎坷不平但畅通无阻。在距离海平面88米处,汽车停下。隧道内壁被贴上了银色的建筑材料,建筑工人不时走过整理着周围的物品。置身呼吸顺畅、电话畅通的海底,记者想到四周被各种鱼类包围,瞬间有了一种梦幻感觉。
来到隧道的尽头,面前的岩壁只有薄薄的一层阻隔。半圆的拱顶上,混凝土已经喷涂完毕,隧道下方两侧设置了排水沟用于排水。伴随着阵阵轰鸣,过海隧道最后一层“窗户纸”被捅破,整条隧道终于贯通。再过两年,眼前这条空空的隧道中,急速行驶的地铁将会把乘客运送向东西两岸。
新纪录!最深处距离海平面88米
记者获悉,1号线海底隧道过海段全长约8.1公里,起自西海岸瓦屋庄站,沿既有的胶州湾隧道东侧向北下穿胶州湾湾口海域后,接入青岛主城区团岛贵州路站,是国内最长的地铁区间隧道;区间线路纵坡呈“V”字形,海域段长度约3.49公里,最深处距海平面88米,最深处比胶州湾隧道还要深。
海底施工,不确定性很大,尤其是会遭遇各样的断层和不同变化的地质。记者获悉,过海隧道穿越18条破碎带,其中海域段穿越4组14条断层破碎带(岩石破碎、地下水量丰富的复杂地段),地质情况复杂。
“隧道在设计阶段就采取了降低标高的方式尽量规避破碎带的影响,从而避免塌方隐患。”青岛市地铁一号线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克先告诉记者。
李克先说,海底隧道标高越低之处,地质条件相对越好,所以综合考虑后,形成了现在的设计、施工方案。
机械化!90%机械利用率,施工效率高
施工的安全和效率离不开各种先进机械的助力。记者了解到,海底隧道采用世界最先进的成套隧道施工机械装备,机械化利用率达到90%以上。
“为了啃下过海隧道这块‘硬骨头’,我们用上了十几种国内外先进的机械设备,其中最为出彩的便是从瑞典进口的三臂凿岩台车。”瓦贵区间过海一标项目经理胡红星说。
胡红星介绍,三臂凿岩台车长着长长的三条手臂,是全自动电脑控制隧道钻眼设备。它高度智能化,其效率是普通工人的18倍。
“之前,人工凿岩需要配18人,每打一个孔需要6-7分钟,完成一个断面打孔用时3个小时。而三臂液压凿岩台车长着三只手,平均每孔用时2分钟,只需一小时就能完成打孔,大大节省了时间。”胡红星说。
除了三臂凿岩台车,湿喷机械手、全液压自行式仰拱栈桥等机械也是隧道施工作业的“神器”。这些设计先进机械,在海底隧道施工作业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有效破解了众多施工难题,为海底隧道顺利贯通立下了汗马功劳。
相关新闻
10座地铁站 主体已封顶
地铁1号线整体线路为南北走向,线路全长约60km,形成了贯通青岛市南北的快速轨道交通走廊。全线共设地下车站41座,车辆段2座、停车场1座,控制中心1座,主变电所1座。线路南起西海岸峨眉山路站,北至城阳区东郭庄站,串联西海岸、团岛、中山路、台东等众多核心区,途径黄岛汽车站、青岛火车站、火车北站、流亭国际机场、汽车北站等重要交通枢纽,是连接西岸城区、东岸城区和北岸城区的南北向快速轨道交通走廊,可与轨道线网中的多条线路进行换乘。
记者从青岛地铁集团了解到,1号线共有明挖站21座,目前10座主体结构已封顶,10座正在进行主体结构施工。暗挖站16座(含明暗挖结合站),目前1座车站主体结构已完成,15座车站正在进行二衬施工。TBM/盾构区间设计总长31570米,计划投入TBM/盾构21台,目前已始发13台盾构和6台TBM,有11个机械掘进区间已贯通,开累完成15594米,占总量的49%。矿山法区间(非过海段)设计总长12100米,目前已开挖完成10233米,占总量的85%;二衬设计总长12100米,开累完成3507米,占总量的28%。过海段全长约8.1千米,目前已开挖贯通;二衬完成6389米,占总量的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