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区试点健共体建设,基层群众看病就医更加有保障
本网讯 今年以来,新区在全省率先开展健康服务共同体(以下简称健共体)试点,由区人民医院牵头,泊里、滨海、张家楼、琅琊、海青、藏南、大场7家基层医院参与,逐步建立起“区域内创新、有序、协调、共享、合作的整合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更好满足基层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和美好生活需求,打通了基层群众健康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创新“责权利”划分
健共体是健康服务共同体的简称,就是把能够为百姓提供健康服务的机构联合起来,向前将预防端口前移,向后将养老服务延伸,为百姓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
作为健共体试点改革的牵头单位,新区人民医院充分发挥了带动带教作用,改革在保证各成员单位的举办主体、法人地位、公益性质、机构职能、产权关系、人员身份“六个不变”的前提下,将健共体范围内的业务决策权、人员调配权、资产使用权、财务管理权等“四项权力”赋予区人民医院,重组了“责权利”关系。
“试点初期,从班子成员到中层干部,从医院到7家基层医院都存在一定程度的观望,思想上没实现真正认同,基层医院有权利被削弱、吃大户的想法,人民医院部分干部职工有接包袱、背负担的思想。”新区人民医院院长许学兵介绍说,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际运行,终于将思想统一起来,制定了实施方案、建立了各项制度,成立了工会、理事会、监事会,干部职工工作热情普遍高涨,各项工作全面铺开。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医联体建设是全国公立医院改革的重要举措,新区推进健康服务共同体建设是医联体建设的升级版,把能够为百姓提供健康服务的机构联合起来,向前将预防端口前移,向后将养老服务延伸,为百姓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真正实现了防治康养一体化。
组织制度建设助力改革
任何一项改革,最初都会引发不同的反应。因此,新区健共体改革初期就探索建立全新的组织、制度体系,为全面推进试点工作奠定基础。
据许学兵介绍,为确保健共体人民医院组团各项工作健康有序运行,新区成立了健康服务共同体人民医院组团工会联合会,举产生第一届工会联合会委员会和第一届职工代表大会代表;成立健共体人民医院组团第一届理事会、监事会以及健共体管理委员会及各专业委员会,加强干部职工工作。同时,先后组建健共体综合管理中心、财务管理中心、药械管理中心、信息管理中心、医保管理中心、公共卫生中心,在组织建设上进行逐步创新,为改革提供组织建设支持。
经过五个多月的试点,健共体人民医院组团第一届理事会通过了《青岛西海岸新区健共体人民医院组团章程》,依托医院现有职能部门及健共体各中心,完成了共十九章一百零八条涉及健共体各个方面的《青岛西海岸新区健共体人民医院组团管理办法》。
“随后,我们对有关事项进行细化规定,制定了绩效管理办法专家下沉办法、双向转诊办法、临床路径管理办法等具体的实施方案和措施,为健共体有序运行建立制度保障。”许学兵表示,组织、制度建设在改革中发挥了特别的作用,有力保障了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
基层就医条件再上台阶
“如果说健共体建设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强基层,那么强基层的首要要务就是要迅速提升基层医院的医疗水平。”谈到改革的最初设想,许学兵这样说道。新区健共体建设中,通过总院专家下沉、分院人员进修、开展专题培训、开设远程会诊等方式,精准发力,带动7家基层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上升新台阶。
在“百姓情 健康梦”大型义诊活动中,来自新区人民医院的医护专家深入7处镇街进行义诊,下乡专家600余人次,义诊35场次,义诊人次1.97万,免费诊疗与检查费用共计200万余元。“每个镇街义诊结束后即安排专家下沉,保证每处基层医院每周2次,每次下沉2名专家。”许学兵介绍说,通过义诊提高了群众对健共体建设的认知和对专家下沉的知晓,对基层医院服务能力快速提升和双向转诊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推广临床路径也是健共体改革的一大亮点,进一步规范基层医院的诊疗行为、向患者提供同质化医疗服务。通过健共体建设,成立了临床路径管理领导小组、专家组,根据诊疗指南和人民医院组团实际情况,编写临床路模板88个病种,通过运行测试已经在泊里医院已经正式运行,更好地为基层医疗服务。
规范药械管理、信息互联互通、健共体中心洗衣房、中心供应室……如今,随着健共体建设在新区的推广,基层医疗水平迎来了全面提升的机会,也促使新区广大基层群众看病就医更加有保障。
-
上一篇:新区妇幼精准健康管理中心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