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社区教育新航道
党的十九大指出:“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作为社会中的基本单元,社区教育无疑是推动学习型城区建设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抓手。
近年来,作为新区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的主战场,灵山卫街道积极探索辖区社区教育形式与内容的多元化,打造了一批社区教育特色品牌,为灵山卫打造现代化“古卫新城”、助力建设国际化“影视之都”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机制创新>>完善三级社区教育服务体系
在灵山卫街道的社区教育学院,覆盖老中青的教育专业一应俱全,社区教育队伍专业蓬勃;在家门口的社区教育学校,青少年“四点半课堂”、成人劳动技能培训等特色项目有声有色;在街头巷尾,党建文化大舞台、影视文化参观等特色活动精彩纷呈……在灵山卫街道,由党工委创新体制机制、整合各方资源打造的终身教育体系,正在以其简单快捷、方便易学的打开方式,改变着老百姓的生活圈。“办好社区教育,机制是保障。街道突出的做法就是抓牢社区教育机制,完善街道、管区、社区三级社区教育服务体系,保障社区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灵山卫街道社区教育学院院长王增星介绍,街道完善整体规划,先后成立了街道社区教育委员会、社区教育学院和管区社区教育服务中心及社区教育学校,三级体系共同规划社区教育项目,为居民提供便捷的教育服务。
为提升社区教育服务品质,该街道紧抓队伍建设,目前,已有社区教育专职教师13人,兼职教师37人,志愿者126人,队伍稳定,数量充足。“丰富的师资力量和高效的志愿队伍,为百姓提供了家庭教育、科普知识、影视文化、实用技术等多方面服务内容,充实了社区教育内涵。”王增星说。
阵地建设>>构建“居民终身学习圈”
11月19日,窝洛子社区四点半课堂上,社区近50名小学生在来自中国石油大学的辅导老师的帮助下完成作业,并聆听了机器人科普讲座。
“四点半课堂以社区为基地,围绕‘学业辅导+素质拓展’,有效解决了小学生放学后‘校家空档一小时’难题。”窝洛子社区党委书记高刚介绍,四点半课堂是街道创新校社共建模式,搭建服务青少年的校外教育阵地,曾被评为2017年全国终身教育品牌。
“居民构成的多样性,需要教育形式的多样化;需求的差异性,需要教育内容的多元化,决定了搞社区教育不能‘齐步走’‘单打一’。”王增星表示,街道有机整合各类教育资源,构建了四位一体的“居民终身学习圈”,除了校社共建,打造服务青少年校外教育阵地外,街道还坚持社企联动,打造了服务青壮年创业就业指导阵地;通过借力办学,打造了服务老年免费教育阵地;通过家园共育,打造了服务社区家庭幼儿教育阵地。
如今,在灵山卫街道,小学生放学后可以参加科技等各类教育培训;需要就业、再就业的中青年,有专门的职业技能培训;老年人走进大学,晚年生活更加精彩……“人人可学、处处可学、时时可学”的学习氛围日益凸显。
品牌引领>>精准化服务走进百姓生活
针对社区教育“全员、全程、全面”的特点,灵山卫街道积极探索特色发展之路,先后塑造了“四点半课堂”“老年大学”“影视文化大讲堂”“孔子学堂”四个社区教育活动品牌,真正把社区教育做到了群众的心坎上。
去年4月,“四点半课堂”项目开始运转,成立课题组,整合中国石油大学、青岛黄海学院等驻区高校资源,打造家、校、社区一体化服务;去年7月,“老年大学”成立,开办12个教学班,注册学员达406人,老有所乐的社区教育环境逐步形成;去年8月,“影视文化大讲堂”正式启动,成为辖区高校、影视企业、居民互动融合的大舞台;去年11月,街道厚植文化底蕴,开办孔子学堂,目前,辖区七家孔子学堂全部挂牌运行。“街道社区教育经过多年实践,整体面貌呈现了特色突出、百花齐放的局面。”王增星表示,通过开展社区教育,辖区每一位居民都能够在学习中受益,在教育中提升素养,对社区的归属感、认同感、幸福感普遍增强,社区文明程度普遍提高。
下一步,灵山卫街道将进一步完善机制,巩固前期工作成果,在覆盖率上下功夫,在创新性上动脑筋,在扩展内容上出新招,不断提高社区教育满意度,为推动城市化进程中社区教育做出更加积极的努力。(李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