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担”合作引活水创新模式助三农
为支持农业发展,新区金融机构积极探索新模式新做法,为三农发展及乡村振兴注入“金融活水”,今年来推出的“银担”合作模式(即利用政策性担保公司的增信担保服务,通过与合作银行按照一定比例共担风险),有效解决了农业经营主体因缺乏有效抵押物而造成的融资难问题。近日,记者来到海青镇宋家岭陈家亮养殖基地,探访这个养殖大户是如何从“银担”合作模式受益、解决融资难题的。
缺乏抵押物筹措资金难
走进陈家亮的养殖厂,一座座规整的养殖池整齐地排列在记者眼前。工作人员提着的渔网中,一只只对虾体态饱满、活蹦乱跳,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每年10月份是养殖育苗期,我得在那之前购足小苗。今年总共购买了一万斤虾蟹苗,三万只肉食鸡苗。”养殖厂负责人陈家亮告诉记者,自己从事水产养殖多年,过去每到筹集育苗资金时都会让他焦头烂额。“海鲜苗、肉食鸡苗、饲料加起来花费将近100万元,而养殖厂的大棚、虾蟹等不能作为传统抵押物从银行贷款,因此购苗所需的资金都是通过担保人担保贷款。”陈家亮说,今年购苗时,之前做担保的朋友不能继续做担保人了,一时又找不到合适的担保人,这让他犯了难。
融资新模式无需抵押担保
就在此时,偶然得知的“银担”合作贷款新模式如及时雨般解了陈家亮的贷款难题。据悉,这种“银担”合作新模式是今年新区金融办积极协调银行及担保公司,为落实乡村振兴、支持三农发展推出的融资新模式。
“简单地说,就是我们农商行向符合条件的涉农主体发放贷款,而贷款由担保公司提供担保。”青岛农商银行胶南支行零售金融部副经理刘泽群介绍。
“不需要抵押物,不用找担保人,贷款利率还低。了解到这些后,我立马就给农商行打了电话,他们第二天就派人过来核查相关信息了。”陈家亮告诉记者,在农商银行胶南支行工作人员开展调查后的第5个工作日,自己所需的80万元贷款就打到了银行卡上。
26户农业企业获贷1665万元
记者从新区金融办获悉,截至目前,新区8家银行机构已与青岛农业担保公司开展合作,共为26户企业发放贷款1665万元,为乡村振兴及三农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这种融资新模式的贷款对象主要是涉农主体,包括农业企业、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农户、合作社等,最高可贷300万元,可以为新区的农业发展提供更多的金融‘活水’。”刘泽群说,“银担”合作新模式还有一个优点就是贷款利率低,能有效缓解融资贵难题。
“这种新模式为新区农业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辟了融资新渠道。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推广银担合作业务,为区域内农村发展、农业农民增收及现代农业建设解决融资难这个‘成长的烦恼’。”新区金融办负责人说。
-
下一篇:400余名师生体验大货车视野盲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