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市”——张仓椎场考
货物交易市场,古时称椎场。金、宋时期,两朝划江对峙,但江南与北方早已形成的经济联系难以被割断,双方仍需进行货物交流和人员往来。经过谈判,两朝在边境线设置了一些可进行贸易的市场,历史上称为椎场,因其由国家垄断,故亦称之为“官市”。当时,双方设置的椎场有十几个,其中有一个“胶西椎场”是专为宋、金海上贸易准备的,这是两朝唯一的沿海地区货物交流市场。胶西椎场是总称,下有板桥镇椎场、张仓镇椎场等。板桥镇椎场位于今胶州市区,张仓镇椎场位于今青岛西海岸新区西北6公里处的铁山街道办事处。
张仓镇的设置
张仓的名称,可见于《金史》及之后的不同史籍。《金史·地理》记载:“胶西,镇三:张仓、梁乡、陈村。”《中国历史地图集》载,金大定29年(公元1189年)标有张仓镇。宋、金时期,张仓怎样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镇并在这里设置椎场呢?
在张仓设镇,是金出于守备的军事目的。金与宋对峙时期,包括原胶南、胶州等地的山东东南沿海为金统治不稳定地区,也就是双方的“拉锯”地带。南宋从海上不断来袭。为加强对该地区的统治,金于胶西县设梁乡、张仓、陈村等3镇,每个镇设一名督监,管理军政事务。梁乡位于南部海口,张仓位于中部,陈村位于北部,“皆可为守备之事”。
梁乡和张仓都在原胶南境内,陈村在今胶州大店。梁乡镇在今青岛西海岸新区滨海街道办事处古镇营,距市区12公里。据《增修胶志》及《赵千户牌》等记载,宋金对峙时,河北赵公因军功被授为梁乡镇(今青岛西海岸新区境内)督监、世袭千户,赵督监的后离遍布青岛西海岸新区。梁乡赵姓家族是原胶南历史上一个古老的家族。梁乡的督监是世袭千户,可见梁乡镇应该具有一定规模。
张仓镇濒临风河,背靠铁橛山,处在板桥镇(现胶州市区)通南部沿海的梁乡、信阳、草桥等城镇的交通孔道上,为战略要地,在当时的形势下,出于军事目的在此设镇是完全必要的。由梁乡的规模可以推测,同为胶西县三镇之一的张仓,也应能达到一定规模。
椎场的作用
1142年(金皇统二年),在胶西县设置胶西椎场,胶西椎场下有板桥镇椎场、张仓镇椎场等,这是金、宋通过海道实现交流的唯一互市市场。胶西椎场设“场管”经理框事,按金朝官品为“旧正八品,后作九品,掌收入交钞物料”。
椎场是宋、辽、金、元各在边境所设的对外贸易或同边境民族间的贸易市场。场内贸易由官吏主持,管理严格,除官营贸易外,商人须纳税、交牙钱,领得证明文件方能交易。据《金史》记载:“椎场,与敌国互市之所也。皆设场管,严厉禁,广屋宇,以通二国之货,岁之所获亦大有助于经用焉”。这里所说的互市,在我国历史上是指对外贸易或同边境民族间的贸易。由此可见,张仓椎场不同于一般的商铺、集市,而是专门进行对外贸易的市场。张仓处在风河畔,从风河入海仅有不足十公里,有沿海的地理优势,成为一个进行宋、金海上贸易的椎场。民国版《增修胶志·辞官》载:“当时金在此地设督监。”
从金朝南运的货物,有皮革、皮毛、食盐、麦曲、罗、缕、人参等土特产。南宋通过海道运到胶西的主要是茶叶、纺织品、粮食、耕牛、书籍以及农器具等。虽然交易品种有限,官府的管制严格,但由于贸易的利润丰厚,椎场曾一度兴旺。《宋史——李全传》记载:“胶西当登、宁之冲,百货辐凑……时互市始通,北人尤重南货,价增十倍。”由此可看出胶西椎场南北互市一时的兴盛。作为胶西椎场的一部分,张仓椎场曾兴旺一时。
椎场贸易受官方严格控制。官府有贸易优先权。椎场领辖于所在地区的监司及州军长吏,又另设专官,稽查货物,征收商税。椎场商税是官府一笔不小的财政收入。还有官牙人评定货色等级,兜揽承交,收取牙税。宋金椎场制度,小商人十人结保,每次携一半货物到对方椎场交易;大商人悉拘之,以待对方商贾前来。交易双方须由官牙人从中斡旋,不得直接接触。椎场贸易除了官府经营外,也允许民间参与。商人必须领取经营执照,并按规定纳税,交牙钱。每年椎场税收是国家财政中的一项重要收入。据记载,秦州西子城椎场,在章宗时,一年即收税十二万余贯。由此推测,从作为金、宋通过海道在张仓椎场实现交流的互市市场收的商税也不是小数。
宋金之间的互市贸易,促进了民间交往,达到了经济上的相互补充,双方互市所获的利益也是可观的。金朝监息州(在河南)椎场的官员吕鉴曾说:“场获布数千匹,银数百两,兵兴之后皆失之”。据此推算,胶西椎场所获,当远过于此。由于是敌国互市,双方互存戒备,对椎场的管理也相当严格。对交易地点、时间、人员、货物、货量以及交易方法,都有规定和限制。如北方的战马,南方的铜铁、硫磺、焰硝、箭等军用物资,一般都严禁出境。如认为可资敌国军用者,或某国禁品,则不仅不准交易,还要从重从严惩处交易者。
当然,在当时的情况下,民间私自相互交易,即所谓“走私”活动十分活跃,但椎场贸易仍是隶属于不同政权的地区之间经济交流的重要途径。
张仓椎场铜记
椎场的交易凭证是“铜记”。胶西作为椎场明确的记载于《金史》等史籍中,而张仓作为椎场更有出土的正隆元年(公元1156年)“张仓镇铜记”为证。据道光本《胶州志》载:“张仓镇铜记,重今库秤三两七钱,方建初尺二寸,连钮高二寸五分。面铸象文八字日:张仓镇商酒盐场记,背凿正书二行日:正隆元年五月秘府监造。按:张仓,胶西县三镇之一,场则椎场,掌其地酒盐税务,而总其椎于商,故有此记也。”该印记收在清代著名书画家高凤翰的古印谱里,是张仓椎场的重要证物。
胶西椎场是1142年设置的,1156年金秘府监造“张仓镇铜记”,也说明在张仓镇进行的互市达到一定规模,否则没有必要在与板桥镇相距仅40公里的张仓镇再设置一个进行海上贸易的椎场。
张仓镇椎场的兴衰
张仓椎场受社会政治形势的影响,时兴时衰。在兴盛时,“舟浮其货……自淮转海,达于胶西”、“百货辐凑”;而一旦战争来临,舟货绝踪,倾刻萧衰。
金朝末年,原胶南区域处于宋、金、蒙古的反复争夺中,这些区域“七年间五易其主”,甚至年年易主,定兴二年更是一年数易。由于战争频仍,兵祸迭起,经济和社会发展受到严重干扰,张仓椎场动辄废止。
1159年,金出于战争需要,停止包括张仓、板桥在内的胶西各个椎场交易,封锁胶州湾,断绝南北海上通贸。1161年(宋绍兴三十一年),金、南宋在唐岛附近发生大规模海战,宋将浙西副总管李宝大破金兵,金军南侵企图严重受挫。1164年(金大定四年),金、宋又恢复了张仓、板桥的椎场贸易。每逢战争来临椎场会停止,战后又很快恢复,主要因为战后的金朝急需通过南北贸易来补充物资,而儒弱的宋朝不可能对金朝采取经济封锁。
根据《金史》《宋史》《元史》等史籍中的有关记载,并参考《胶州志》,从中可以看出椎场的兴废情况。椎场设置18年后,即罢椎场。恢复互市后又持续35年,十三世纪初又恢复互市。随着朝代的更替,椎场也渐趋衰微直至废止。(张风刚 史星)
-
下一篇:社区“帮帮团”服务在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