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意进取勇担当凝心聚力促发展——记新区海青镇党委书记陈夕军
白墙黛瓦,竹翠茶清。自2017年5月担任海青镇党委书记以来,陈夕军团结带领海青一班人和全镇党员干部群众,履职尽责、担当作为。有着“北域江南”之美称的海青镇按照“茶叶产业、文化产业、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思路,全力创建宜居宜业宜游的茶韵小镇,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乡村振兴之路,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注入新区力量。
近年来,海青镇先后荣获“全国最具特色魅力小镇”“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中国名茶之乡”“中国最美乡镇”“山东省美丽宜居小镇”“山东省服务业特色小镇”“首批青岛市级特色小镇”等称号。
坚持改革创新科学谋划镇域发展
任职以来,陈夕军立足海青镇作为典型农业镇、产业基础薄弱、区位条件差的实际,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他以创新思维带动工作创新,在充分调研、多轮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确定了“一核、两轴、三区”组团发展、产城融合的空间规划。同时,深入挖掘茶乡、竹乡、水乡“三大特色”,确定了茶叶产业、文化产业、旅游产业“三产融合”的发展路径,提出了近期打造“不出青岛、品味江南”特色品牌,远期创建宜居宜业宜游的国家级特色小镇的目标。
通过走产业融合+产城融合的路子,把全镇102平方公里进行全域统筹发展,小镇魅力不断彰显,大镇形象逐步形成,发展势头强劲,项目洽谈引进数量实现翻番增长。在2017年度新区项目建设挂图作战活动中,取得第一名的成绩,连续三年在全区考核获得优秀等次。“把特色小镇建设作为统筹镇域发展、加快乡村振兴的新引擎,高起点规划,全力推进,加快建设打造中国北方独具魅力的‘茶韵小镇’。”谈起海青的未来发展之路,陈夕军如是说。
为推进北茶休闲博览园4A景区创建工作,海青镇今年启动了首次大规模迁坟工作,他周密谋划部署,带头加班加点,顺利完成了涉及500余户、430座坟墓的迁移,搬迁率百分之百。
恪守为民情怀为百姓多办实事
陈夕军在工作中始终把群众利益放首位,倡导自觉奉献,追求一流业绩,带领班子成员加班加点、落实工作。
面对海青镇作为市级经济薄弱镇的现实,他跑遍全镇64个村庄,摸实情,察民意,找路径。坚定“不就脱贫而脱贫、关键借脱贫而富民”的理念,创新实施产业扶贫、金融扶贫等一系列措施,全镇547户、938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全部脱贫,7个贫困村实现摘帽。2017年,海青镇荣获青岛市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秉承为民情怀,多做有温度的、到群众心坎的事。他带领镇班子先后实施了镇中心幼儿园新建、卫生室改造、道路硬化等35项民生实事,对在镇卫生院就医的贫困户实施财政兜底、免费医疗,位于新区最西南、与日照市接壤、位置最偏远的村庄修七元村顺利通上公交,群众的幸福感不断增强。
在重大节会活动期间,他全力以赴做好安保维稳工作,同全体机关干部一起吃住在镇上,深入农村、企业摸排化解矛盾隐患,信访积案全部化解,期间未发生一起进京访、集体访。同时,他坚持长期不断抓安全生产,近五年,海青镇未发生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社会大局持续稳定。
勇于直面短板突破特色产业发展
作为上世纪50年代实施南茶北引战略主要承载地,海青镇的产业发展仍长期处于“小农经济”阶段。
为提升茶产业全产业链发展水平,他带领党委一班人主动到中国茶叶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取经问道,研究确定发展思路,实施新路径。成功创建了山东省首家特色食品加工基地,建成运营国家茶叶质量安全工程技术中心青岛基地,引进中国北方茶树种苗科技孵化中心、瑞翰集团茶叶高科技研究中心,积极申报国家级茶叶科技园区,占领北茶科研制高点。
在陈夕军看来,攻坚克难、推动项目引进建设,必须突出重点。为确保海青首个在镇驻地投资建设过千万美元的台湾书剑文化产业园项目顺利入驻,他深入项目一线,亲自协调保障,创造了从3月份洽谈到6月份进行运营的高效率。同时,积极争取大企业的支持,与黄发集团合作,建设占地4平方公里的商旅康养文化新城。目前,北茶商街一期、印象海青中心、旅游咨询中心等项目已建成运营,欧盟音乐文化节、第五届世界摄影大赛均在海青设立分会场,城镇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升。
勇于担当是一种主动负责的态度,更是一种敢于负责的行动。陈夕军表示,将以更高的站位、更大的决心、更大的担当,团结带领全镇党员干部群众,做强产业,做美城镇,做实民生,争做乡村振兴新典范。(谭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