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措并举 协商共建——打造“和合共生”的和谐劳动关系生态链
本网讯 去年以来,新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积极构建新时代和谐劳动关系,围绕“和合共生”和谐劳动关系构建主题,持续深化“6+2青西模式”,按照理念为先、创新为导、产业为根、和谐为本、协商为魂、调解为要的“六为”路径,建立了协商共决、社会协同、矛盾预防、信用约束四位一体的协商协调体系,形成了企业与职工“重和”、社会力量“促和”、基层组织“调和”、守信激励“生和”,仲裁机构“保和”、社会氛围“尚和”的“六和相融”和谐劳动关系生态链,有效促进了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发展。
注重协商共决
建立良性循环新模式
为发挥企业职工积极参与和谐劳动关系创建的主体作用,新区着力健全劳动关系集体协商机制,积极推动集体协商由维护职工基本权益向共谋发展转变。
源头治理,提升劳资双方平等对话公信力。2015年,新区建立了规模企业单独签、园区企业区域签、同类企业行业签的“三位一体”集体合同签订模式,将企业家持续履行责任、职工广泛参与企业管理作为集体合同的重要内容,督促企业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指导企业工会建立起企业与职工代表平等协商机制,有力保障职工的知情权、话语权和参与权,从源头上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青岛港集团坚持“用人而不是用工”的理念,对全体员工包括农民工一视同仁,全港员工一个食堂吃饭,一个单子发工资,一个课堂受教育,一个平台得晋升,真正实现了“同工同酬”,增强了职工平等参与协商的意识,在全区树立了企业与职工融合发展的典范。
示范引领,推进劳资双方集体协商全覆盖。近年来,新区坚持和谐创建与集体协商相结合,深入推进和谐企业示范创建活动,指导规模企业建立了工会组织,引导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建立了区域性、行业性工会,通过每年定期开展集体协商集中要约活动,将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普遍向企业方发起集体协商要约,推动企业应约协商、主动协商。2017年至今,已累计培育和谐企业先进典型25家,指导帮扶562家,建会企业集体协商建制率达到100%,在全区营造了劳资双方集体协商的良好氛围。
提质增效,提高集体协商的实效性。为保证集体协商的质量和效果,新区定期组织对企业集体协商工作实施全过程绩效评价,固化集体协商成果,提高集体合同质量和职工满意度。在2017年抽查的100家规模企业集体协商评价中,集体合同覆盖率、合同绩效优良率、职工满意率三项测评指标均达97%以上。为提高全区集体协商的实效性,新总结推广了青岛圣元乳业公司对职工参与协商进行量化积分的做法,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协商,主动为企业发展建言献策,并根据积分情况给予员工奖励、晋升等激励措施,企业与职工形成了利益交融、命运与共、合作共赢的新型劳动关系。
加强社会协同
打造共谋和谐新机制
为发挥社会力量在和谐劳动关系创建过程中的协同作用,新区建立了劳动关系社会协同机制,形成了全域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基础性社会力量。
协同共建,统筹社会力量扎实和谐之基。近年来,新区围绕“统筹社会力量共同创建和谐劳动关系”这一目标任务,不断规范培育各类行业协会和市场化服务机构,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出台产业扶持政策、成立产业发展专项基金等方式扶持人力资源管理服务企业发展,支持其开展适合中小微企业以及行业特点的劳动关系诊断评估、劳动纠纷预防调解等服务,帮助企业有效提高了管理能力。目前,已培育区级人力资源行业协会3家,市场服务机构40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2家,从业人数超过0.6万人,行业年收入达5.1亿元,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打下了坚实基础。
同频共振,促进社会力量补位政府管理。新区始终坚持完善和谐劳动关系构建三方四家分工协调的常态化运行机制,发挥社会组织作用进一步延伸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打通服务企业和职工“最后一公里”。通过举办文化沙龙、专题讲座、宣传培训以及官方网站、手机APP、微信平台等多种渠道,为企业提供最新、最全的法律政策咨询和指导,掌握职工的诉求信息,针对性地开展企业劳动关系风险评估和隐患化解,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创建劳动关系和谐示范企业,为企业合法用工和长远发展保驾护航,三方四家共同搭建起和谐劳动关系的“四梁八柱”。
同心筑梦,引导社会力量助推和谐建设。和谐创建不是一家独唱,而是一支交响乐。新区创新社会组织市场化管理和服务机制,将社会工作制度和专业化服务方法引入劳动关系工作领域,引导社会组织积极参与,推动和谐创建活动向镇街、园区和社区、村拓展,初步形成了“纵横交错、力量互补、上下联动”的组织网络体系。在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下,成功创建省级劳动关系和谐示范企业5家,市级和谐企业36家,区级和谐企业300余家,有力地推动和谐劳动关系建设,社会组织成为了政府推进和谐劳动关系构建的得力助手。
强化矛盾预防
创建融通共赢新体系
为防止劳资矛盾激化,新区着力健全劳动关系矛盾预防调处机制,有效保障了全区和谐劳动关系建设。
抓源头、早预控,筑牢“防火墙”。牢固树立“预防为先、防胜于消”理念,先后出台了《企业欠薪三级预警实施方案》、《劳动用工事前预防监管办法》,将工作重心下沉、关口前移,加强了劳动关系矛盾源头治理。积极推进两网化建设,通过书面审查、座谈交流等形式对企业进行“健康查体”,及时掌握网格员、协调员、调解员、监察员的舆情反馈,重点对存在承包、转包、分包、派遣等用工行为的企业进行预警预防;精准研判企业存在的劳动用工隐患,运用“中医”整体观进行科学治理,督促企业早预防、早整改;引导企业主动建立劳动纠纷预警预防和自我调解机制,从源头遏制和减少违法行为的发生。2017年以来,各行业预防化解了800余起劳资纠纷,未发生突发性群体事件。
织密网,重调处,打造“助推器”。自2015年起,新区加强了专业化调解组织建设,依托企业组织、劳动关系协调组织和行业协会实行“小事班组调、中事企业调、大事行业调”三级调解,依托社区服务站、镇街保障服务中心、劳动仲裁机构实行“案前调、案中调、二级调、巡前调、联合调”五环调解,构建了分层次、立体化的多元调处体系;培育专兼职调解员1300余人,充实到一线调解网格,打造了有效的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助推器。在青岛市率先推进“互联网+基层调解”,实现网络远程会诊指导、线上即时调解。创立“单刀直入式、放大风险式、阶梯降温式”调解法,通过阳光调解、公信调解,最大限度的将劳动争议案件终结在调解阶段,全区劳动争议调解成功率达80%以上。
拓路径,强联动,矛盾“零激化”。设立企业、镇街、社区、园区等基层调解组织服务窗,为群众提供便捷的纠纷解决服务;建立法律援助流动工作站,为来访群众提供法律咨询和诉前调解服务;推出仲裁调解线下巡回庭,走进企业、深入厂区,帮助劳动者就地就近解决劳动争议。加强与工会、司法等部门协作,建立了人民调解、法律援助、劳动争议仲裁联动工作机制和“效廉智库”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了人民调解与法律援助工作的无缝隙衔接,构筑起科学的人民调解、法律援助、争议仲裁相互联动新合力。通过多元调处实现劳资矛盾分类处理、分级负责、有效化解,极大地降低了劳资矛盾的发案率,开拓了劳动争议预防调解的新路径。
突出信用约束
形成多元协调共治新格局
为推动企业自觉参与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新区建立了信用约束机制,实现企业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和谐劳动关系创建的转变。
筑台铺路,夯实商事主体信用建设之本。新区大力推进诚信制度建设,于2015年建立了商事主体信用体系,通过将商事主体在生产经营和行政部门在监督管理过程中产生的各类孤立分散的记录、数据、信息、评价进行系统性归集,利用大数据平台,打破信息“孤岛”状态,实现信用信息互联互通、共建共享,为政府实施信用监管提供有效支持,也为企业和社会公众参与信用活动提供服务。同时,启动“信易+”守信激励行动,使信用状况良好的市场主体更加容易获得优惠便利的各类服务。目前,新区“信用信息网”年访问量达50余万次,成为公众了解企业信用情况、企业获得信用增值服务的重要渠道和平台。
共建共享,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统一战线。区人社部门作为第一批参与商事主体信用体系建设单位,自建立信用体系以来,与城建、综合执法、法院、人民银行等共建部门,汇集公示许可类、处罚类等信息29万余条,其中公示失信被执行人信息1100条、社保信息3.2万条、经营异常警示信息7980条、黑名单信息2100余条。在政府采购、工程招投标、银行贷款、求职创业等业务中,有关企业因信用受限达3200余次,“一处违法、处处受限”的信用约束作用不断显现。通过信用体系共建共享,形成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统一战线,实现“和合共生”的协同效应。
立信生和,激发和谐劳动关系内生动力。新区将企业社会保险征缴、行政处罚、企业年检、工资指导线备案等信息纳入“商事主体诚信公示系统”,加强联合惩戒,大大提升信用公示的震慑力,促进了劳动关系矛盾预防和源头治理。2017年以来,劳动关系各项指标持续向好,劳资纠纷案件大幅下降,来访宗数、人数、仲裁案件数和投诉举报宗数同比分别下降16%、21%、25%、18%。商事主体信用体系织就了一张劳动关系和谐企业的“诚信网”,让失信者寸步难行,让守信者处处受益,激发市场主体齐心向和的内生动力,对促进和谐劳动关系共建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
上一篇:点赞,新区的好警察!
-
下一篇:保证节日供应 市民“菜篮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