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科大多项技术研究、多项新材料取得重大突破
多点发力服务新旧动能转换
岁末年初,山东科技大学为服务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交上了一份“靓丽成绩单”:耐磨蚀组合涂层等离子熔射制备及表征技术通过科技部技术验收,为船用发动机“心脏”穿上了科技“外衣”;工业设备远程故障诊断与健康管理工程技术实现投产,自此车间里的高端设备有了专属智能“医生”;铝离子动力和储能电池研发取得新突破,新能源储能电池问世迎来了“曙光”……
让新兴产业“鲜花盛开”,让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山东科技大学在新旧动能转换中主动担当作为,发挥学科优势推动新老产业共同发力,为助推省、市、区实现高质量发展贡献了一批优秀创新成果。
发力信息化打造新引擎
“新一代信息技术是新旧动能转换的强劲引擎。”在打造动力强劲的新引擎时,该校研发运用信息技术,加快新旧动能迭代更替,让传统产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2018年12月18日,一辆满载疫苗的运输车行驶在高速公路上,而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员身在数百里之外,便可以实时观察它的动态……“疫苗运输车上安装了我们自主研发的微纳传感器,传感器每隔3秒就会传回一个数据,可实时监控车辆是否按照指定路线行驶、冷藏是否达标等。”山科大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院长曾庆田告诉记者,这枚米粒般大小的芯片,它可以用于医疗诊断、健康监测、安全监测,用途非常广泛。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矿业见长”的山科大把信息技术率先运用到煤矿开采上。该校“智慧矿山”研究团队利用“互联网+”和现代矿山物联网技术“深耕细作”,已全面实现矿井通风系统自动化和无人化。“智慧矿山”解决了采矿生产模拟与控制、灾害预警与安全保障等众多国际难题,科研成果已在山东能源、兖矿集团、神华集团、中煤集团等400多个矿山企业进行了应用,直接经济效益超过20亿元,间接经济效益超100亿元。
向“绿”而行培育新动能
目前,做强新能源、新材料和新型装备技术,为推动绿色发展贡献高校智慧已成为山科大内涵式发展的新路径,“铝离子动力和储能电池”项目就是最好的诠释。2017年3月,山科大与青岛市、西海岸新区共建铝离子电池研发中心,引进“铝离子动力和储能电池”项目,研发材质成本低、安全系数高、充电速度快、使用周期长、耐低温的新一代储能电池。“目前,小型铝离子电池已通过实验测试,不久将实现铝离子电池的产业化,或引发新能源业革命性突破。”团队科研人员林孟昌教授介绍说。
无独有偶,该校机械电子工程学院王吉岱教授所研发的GZ系列高压输电线路巡检机器人同样“高精尖”。此款机器人可跨越所有障碍,对高压输电线进行全线路覆盖巡航,自动甄别故障或故障隐患并实现快速修复,代替人从事高风险、高电压、强电磁场环境下的作业。
深耕海洋科研建设海洋名城
坐落于向海而兴的青岛西海岸新区,山科大同样也吹响了向海洋进军的号角,在深海仪器设备、海洋探测、海水检测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
前不久,该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一项新成果引起业内广泛关注。“通俗来讲,就是给船的‘心脏’穿上外衣”,材料学院崔洪芝教授向记者介绍了最近的科研项目:“我们研发的‘耐磨蚀组合特层等离子熔射制备及表征技术’,这个材料耐磨蚀、耐腐蚀,可延长使用寿命3倍以上,就像一层保护膜一样,位船的‘心脏’穿上外衣,现已通过科技部技术验收。”
与此同时,跨海大桥柱体海水侵蚀检测、海底隧道长期稳定性监测监控、学生研发打浒装置、海上装备耐侵蚀材料等一个个项目次第登场,海洋测绘、海洋土建、海洋材料等多学科交叉,多点开花。该校还将成立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对接青岛国际海洋名城建设。
为把新旧动能转换做实、做优,2018年初,山科大制定《服务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行动方案》《服务青岛行动计划(2018-2020年)》,成立服务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领导小组和服务青岛办公室,5个专业群获批山东省教育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专业对接产业项目,阿里云大数据学院、腾讯云人工智能学院、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培育)、机器人研发中心等多个科研平台有序推进,该校仅2018年科研立项达800余项,立项经费2.1亿元,其中国家级项目立项88项,发表SCI、SSCI论文1500多篇,较2017年增长80%多,ESI高被引论文161篇,同比去年增长5倍多,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30余件、国际发明专利4件……“深植齐鲁大地,山科大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天然的联系。一方面,学校努力推动新兴产业加速崛起,让新兴产业‘鲜花盛开’;另一方面,着力推动传统产业脱胎换骨、重焕活力,让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山科大党委书记罗公利说,在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上,山科大的步伐正愈发坚定。(宋迎迎 韩洪烁 任波)
-
上一篇:《战斗民族养成记》灵山湾首映
-
下一篇:房车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在新区挂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