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联系我们

新区时政

“职教工匠”进军营军民融合促发展

来源: 点击:时间:2019/3/19 9:22:12

1552958549891059816.jpg

“三沙路,十里长,职教工匠往返忙,军民融合美名扬。”为做好军民融合发展这篇大文章,作为古镇口示范区军地人才培养中心的主要载体,青岛军民融合学院义无反顾地担负起军地人才培养的新时代使命。学院针对部队官兵的培训需求,组建了部队“特聘教员”团队,进军营、上舰艇,主动“靠前服务”,奏响“军民融合促发展,鱼水情深共欢歌”的时代强音。

“特聘教员”送课进军营

“调研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很多官兵希望掌握一定技术技能,但因为执行任务等原因,不方便外出。声乐、器乐等文艺培训、考军校辅导等都需要师资。”青岛军民融合学院副院长刘华介绍,了解情况后,学院通过需求对接、资源共享、双向互动等方式,不断拓宽军地人才培养渠道,改进军地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实现军地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益的最大化。

期间,学院优选新区“职教工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教学能手等50多名骨干专业教师,组建了部队“特聘教员”团队,主动“靠前服务”。这支默默无闻的“职教工匠”队伍,无论春夏秋冬,不管风霜雨雪,频频往返于军营和学校之间,把课堂搬进军营,把技能送上舰船,把文化知识送到甲板,让驻军官兵不出军营、不下军舰,就能接受到良好的教育培训。

最美工匠书写军民融合赞歌

3月12日,继2019年首期20多人的电工培训班顺利举办后,青岛军民融合学院对军车工、焊接技能培训班顺利开班。来自驻军某部10余名战士将参加为期五周左右时间的中高级车加工技术、焊接技术培训。

邱兆玲等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专业教师走进实训车间,手把手教起了参训官兵。邱兆玲是学校送教团队的一员,战士们都亲切地叫她“最美教师姐姐”。学院教学任务重,上班期间脱不开身,她的辅导被安排在周末和节假日。今年父亲过生日,家人周末团聚,等她在军营完成车工培训准备回家时,几名战士围着她请教问题,她关掉手机,顾不得和家人说一声,就边讲解边不厌其烦地演示示范,等教会战士急急忙忙赶回家中时,家人已经结束聚会。虽然奉献了休息日,但看到自己教的士兵都顺利通过了职业资格鉴定,她倍感欣慰。

在军民融合学院,邱兆玲、王翠萍、董桂艳等50余名部队“特聘教员”用坚毅和执着义无反顾地担负起军地人才培养的历史重任,用青春和担当谱写出一曲曲动人的军民融合赞歌。

军地对接提供优质服务

“为确保培训质量,军民融合联络办公室、师生生活管理组、鉴定所及相关专业部,从教学计划、实操安排到学员饮食、技能鉴定等,与军方一起统筹考虑,周密部署,提供优质贴心的培训服务。”青岛军民融合学院军民融合联络办公室负责人卢元风告诉记者。

此外,学院经常派人深入部队、走进军营,宣传培训政策,了解培训需求,根据官兵需求,建设融合楼A、B两座,配置了20多个培训功能室,开设了25个军地通用培训专业(工种),编写了相关教程和教学方案。专门设立军地人才培养中心微信公众平台,及时发布教育培训信息,提供在线咨询、线上报名、交流研讨教学等服务。开设教学网站,采用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更新优化教学资源,方便学员学习。学院还以校企合作的方式,申请成立了青岛优学驾驶员培训学校,满足战士们学习汽车驾驶技术的需要。同时协调人社部门,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军地互通互认,为官兵复员后就业创业搭桥铺路。仅2018年,青岛军民融合学院就已承接各类对军培训4000余人次。

学院的做法不但受到了驻区部队的欢迎,赠送了“共筑强军梦,携手新长征”锦旗,2018年7月,还获得“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完善提升工作突出贡献单位”的荣誉,2019年“职教工匠进军营,三沙路上传真情”被西海岸新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表彰为“新区十大文明好事”。(毕海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