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大海要淡水 董家口趟新路
海水淡化是保障沿海地区用水安全的战略选择,在我省也有良好的基础。如今,西海岸的海水淡化产业方兴未艾,在增创经济发展新优势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董家口经济区通过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向大海要淡水,趟出了一条加快实现特色产业集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
海水淡化纯净水各项指标超国标
在董家口经济区的海水淡化厂,技术人员为记者端来一杯水,记者品尝了一口,感觉口感非常纯净。技术人员介绍说:“这杯水就是由海水淡化处理出来的纯净水,而且经国家水质监测机构检验,它的所有指标都优于国家饮用水标准。”
据青岛水务碧水源海水淡化公司运营部经理董津生介绍,他们企业的关键技术和设备实现了国产化,从目前运行情况来看,脱盐率可以达到99.4%,每天最大供水量能达到10万吨,完全可以满足董家口经济区内的工业用水需求。
企业用水成本高政府补贴负担重
青岛的人均淡水资源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遇到降雨偏少的年份,很多企业就会遇到用水难题。向大海要淡水,是唯一的出路。虽然国内外一些企业已经掌握了大型海水淡化技术,但成本大都在每吨7元以上。
记者了解到,董家口经济区内的企业用水,都是按照每吨4元的自来水价格进行缴纳,超出部分都是由政府承担。如果按照每方水7元的价格来测算,需要政府一年补贴近亿元,或者通过提高自来水水费价格的形式,由企业来分担。
低价海淡水招标引来全球领跑者
面对这一难题,董家口经济区通过调研咨询发现,寻找低价海淡水成为破题的关键。
“我们采取了国际招标的方式,把全世界做海水淡化最先进、最成功的模型典范邀请过来,一家一家洽谈,反复进行论证比选。7天内,有4家国内外符合目标方向的著名海水淡化企业投标。”董家口经济区管委副主任刘世明对记者说,经过两轮磋商,最终一家国内企业以最低4.25元每吨的价格中标。
董家口经济区海水淡化专项办公室主任杨磊介绍,为保证项目尽快投用,政府拿出每吨0.25元的补贴资金,同时,董家口经济区成立专项办公室,以专业服务,把建设工期由正常22个月压缩到10个月。说起经济区管委的工作效率,青岛水务碧水源海水淡化有限公司总经理冯历颇有感触:“从项目开工到竣工投产,政府全程帮助我们协调解决了用海、用地、用电、拆迁、设施配套等方面遇到的问题,跟我们的对接是务实和高效的。”
解决园区用水难产业集聚有保障
据介绍,随着一批海水淡化项目相继投产,青岛海水淡化的日产能已达29万吨,占全国总量的近1/4。
董家口经济区工委书记、管委主任封洪海说:“更好地开发利用海水,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也是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全面经略海洋的重要举措。这个新水源的诞生,不仅解决了董家口经济区用水难的局面,也为下一步更好地开展‘双招双引’,使更多企业向董家口集聚提供了战略保障。”
-
上一篇:西海岸首家“汽车超市”开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