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区金融机构创新服务,更多金融活水流向“三农”
长期以来,资金一直是困扰“三农”的一大难题。我区金融机构紧抓政策导向、创新业务模式,积极为“三农”创造更优质的金融服务和更多的信贷资金,为农村经济“解渴”,为乡村振兴注入金融活水。
5月27日,记者来到琅琊镇尹家山村,在村民王焕祯的养貂场里,一排排貂舍整齐有序,一只只丹麦红眼白貂皮毛光亮,一见到有人来,便在笼子里上蹿下跳,十分惹人喜爱。
“这些小貂仔都是5月中旬刚出生的。”王焕祯熟练地将两只小貂放进母貂的怀中,“平均一只母貂能产五只小貂,产量还不错,行情好的话能赚一笔……”王焕祯喜滋滋地告诉记者。
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增收,王焕祯评价为“多亏了银行的信用贷款”。
今年是王焕祯养貂的第7个年头,从开始的40只母貂到如今的300只,养貂给王焕祯带来了可观的收入。但是,由于前期资金被貂舍建造费占用,5月初,王焕祯在预付饲料款时,资金迟迟凑不齐。
这也是很多小规模农业经营主体面临的难题。由于缺乏固定资产、较优质担保方,农业经营主体主要依靠家庭或个人借款融资。但个人闲置资金有限,民间借贷资金成本较高,都限制了规模的扩大。
当打听到青岛农商行胶南支行有信用贷款时,王焕祯积极递交申请并通过贷前审核,很快,他就通过线上操作拿到了8万元贷款,没有跑银行,银行工作人员上门审核。“这笔贷款不需要抵押物和担保人,仅仅是凭借我的个人信用和资信记录,有钱了随时可以还款。”拿到钱后,王焕祯立即备足了饲料,精心护理着貂场的小“摇钱树”。
王焕祯拿到的这笔信用贷款是我区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服务的一个缩影。众所周知,农业本身投入大、见效慢、风险大,农业经营主体普遍资金短缺,金融机构放贷慎之又慎。为此,我区金融机构积极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推出多种信用贷款,无需抵押和担保,完全根据个人信用、资信记录等综合信息发放贷款,有效解决无抵押物、找担保难的问题。
有理由相信,在我区金融部门的合力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这个“成长的烦恼”会不断破题。(董梅雪)
-
上一篇:大学生用时半年手绘西海岸旅游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