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联系我们

新区时政

辛安街道:蜊叉泊社区探索走好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来源: 点击:时间:2019/8/22 9:55:36

“社区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居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如何走稳、走好这“最后一公里”?在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把更多资源、服务、管理放到社区,更好为社区居民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的有效实践中,  辛安街道蜊叉泊社区以“党建带动,服务联动、社团推动”为主体的“三动”促治模式,化繁为简,有效释放社区治理的“新活力”。

党建带动,将复杂问题简单化

上面一根针,下面万条线。社会治理工作本身千头万绪,处于基层社会治理末端的社区不但各有特点,更是事无巨细。怎样在头绪繁多的基层事务中,厘清思路,实现社区治理新突破?

“将复杂的事情简单化,依靠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实现党建引领,带动发展,是社区治理简单化的最有效法宝。”这是在新区社会治理率先走在全国前列大目标下,辛安街道结合自身实际,在工作中的探索思考,也是蜊叉泊社区在社区治理工作的创新实践。

该社区地处工业园区,周边分布着海尔、海信、澳柯玛、国风药业等大企业,社区外来务工人员多,社会治安监管难度大,如何为企业和周边居民搞好服务,成为摆在社区党组织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将党建与群众关切关联起来,创新区域化党建统领社区治理模式,实现互联互通、共治共享。蜊叉泊社区通过建立区域化党建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集、汇总区域化党建单位的需求和意见建议,统筹调度辖区内各种资源,研究辖区内的重点难点问题,为企业、单位和居民排忧解难。

服务联动,将日常小事精细化

对于百姓来说,身边每一件琐碎的小事,都是实实在在的大事。社区抓住居民最关心的身边“小事”,通过社区网格组团化管理,精准对接,联动处置,把小事做实、做细、做到位,有效推动社区治理深入开展。

依托区社会治理平台和街道三维地图,蜊叉泊社区搭建起了自己的社区信息平台,将社区1339名居民和2000多名流动人口信息和49个联网视频监控探头纳入其中,实现了街道、社区、物业和企业多级联网,轻点鼠标,各类信息一目了然。

在此基础上,一支由社区书记担任网格长,配有2名专职网格员,8名安监、城管、物业等专业网格员,以及包括楼栋长、居民代表、物业工作人员等42名兼职网格员在内的社区治理队伍应运而生,他们在社区工作站的统一调度下,围绕安全生产、城市管理、矛盾调解等展开全面巡查,仅今年以来,就调解矛盾纠纷13起,发现查处无证小作坊、噪音扰民、占路经营等问题60余件。

2018年,辛安街道推出了“易+e+1”服务再便利行动方案,2019年又推出了“四社联动”办好百姓身边事活动,社区顺势而为,并根据辖内企业、居民的需求,量身定制了服务菜单,让社区居民办事更加“简单”,使服务变得更加精准、高效,进一步促进了社区便民服务体系建设的不断完善。

社团推动,将共建共享深入化

如果说党建带动是“龙头”,联动服务是“龙身”,那么社团推动就是“龙尾”。只要“头、身、尾”协同发力,社区治理的自身活力必将被进一步激活、释放。蜊叉泊的社区治理模式思路简单、却清晰有力。

作为社会治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社团组织发挥的作用日益明显。辛安街道通过搭建共建平台,深耕与辖内大学山科大的共建合作,而社区则为大学生提供实践场所,并与大学生志愿者形成结对帮扶。今年以来,仅山科大志愿者就在社区开展了包括应急知识培训、洁净家园、公益辅导、小家电维修等在内的10余次活动,在活跃社区气氛、丰富居民日常生活的同时,有效促进了居民有序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

为增加社区服务内容的丰富度,社区不设障碍,反当桥梁,敞开胸怀,广泛吸收社会组织、志愿者加入社会协同队伍。目前,已有裕阳公益组织等7家公益组织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来,真正让服务群众实现了“零阻隔”。

对于蜊叉泊社区“化繁为简、‘三动’促治”的社区治理模式,该街道社会治理中心负责人表示,“这也是街道按照新区基层社区社会治理建设指导规范,秉持‘倾心相伴、为民安家’理念,在实践中的探索尝试,目的是有效释放社区治理活力,让社区治理更有力度、更有深度、更有温度。”

“社区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居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如何走稳、走好这“最后一公里”?在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把更多资源、服务、管理放到社区,更好为社区居民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的有效实践中,  辛安街道蜊叉泊社区以“党建带动,服务联动、社团推动”为主体的“三动”促治模式,化繁为简,有效释放社区治理的“新活力”。

党建带动,将复杂问题简单化

上面一根针,下面万条线。社会治理工作本身千头万绪,处于基层社会治理末端的社区不但各有特点,更是事无巨细。怎样在头绪繁多的基层事务中,厘清思路,实现社区治理新突破?

“将复杂的事情简单化,依靠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实现党建引领,带动发展,是社区治理简单化的最有效法宝。”这是在新区社会治理率先走在全国前列大目标下,辛安街道结合自身实际,在工作中的探索思考,也是蜊叉泊社区在社区治理工作的创新实践。

该社区地处工业园区,周边分布着海尔、海信、澳柯玛、国风药业等大企业,社区外来务工人员多,社会治安监管难度大,如何为企业和周边居民搞好服务,成为摆在社区党组织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将党建与群众关切关联起来,创新区域化党建统领社区治理模式,实现互联互通、共治共享。蜊叉泊社区通过建立区域化党建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集、汇总区域化党建单位的需求和意见建议,统筹调度辖区内各种资源,研究辖区内的重点难点问题,为企业、单位和居民排忧解难。

服务联动,将日常小事精细化

对于百姓来说,身边每一件琐碎的小事,都是实实在在的大事。社区抓住居民最关心的身边“小事”,通过社区网格组团化管理,精准对接,联动处置,把小事做实、做细、做到位,有效推动社区治理深入开展。

依托区社会治理平台和街道三维地图,蜊叉泊社区搭建起了自己的社区信息平台,将社区1339名居民和2000多名流动人口信息和49个联网视频监控探头纳入其中,实现了街道、社区、物业和企业多级联网,轻点鼠标,各类信息一目了然。

在此基础上,一支由社区书记担任网格长,配有2名专职网格员,8名安监、城管、物业等专业网格员,以及包括楼栋长、居民代表、物业工作人员等42名兼职网格员在内的社区治理队伍应运而生,他们在社区工作站的统一调度下,围绕安全生产、城市管理、矛盾调解等展开全面巡查,仅今年以来,就调解矛盾纠纷13起,发现查处无证小作坊、噪音扰民、占路经营等问题60余件。

2018年,辛安街道推出了“易+e+1”服务再便利行动方案,2019年又推出了“四社联动”办好百姓身边事活动,社区顺势而为,并根据辖内企业、居民的需求,量身定制了服务菜单,让社区居民办事更加“简单”,使服务变得更加精准、高效,进一步促进了社区便民服务体系建设的不断完善。

社团推动,将共建共享深入化

如果说党建带动是“龙头”,联动服务是“龙身”,那么社团推动就是“龙尾”。只要“头、身、尾”协同发力,社区治理的自身活力必将被进一步激活、释放。蜊叉泊的社区治理模式思路简单、却清晰有力。

作为社会治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社团组织发挥的作用日益明显。辛安街道通过搭建共建平台,深耕与辖内大学山科大的共建合作,而社区则为大学生提供实践场所,并与大学生志愿者形成结对帮扶。今年以来,仅山科大志愿者就在社区开展了包括应急知识培训、洁净家园、公益辅导、小家电维修等在内的10余次活动,在活跃社区气氛、丰富居民日常生活的同时,有效促进了居民有序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

为增加社区服务内容的丰富度,社区不设障碍,反当桥梁,敞开胸怀,广泛吸收社会组织、志愿者加入社会协同队伍。目前,已有裕阳公益组织等7家公益组织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来,真正让服务群众实现了“零阻隔”。

对于蜊叉泊社区“化繁为简、‘三动’促治”的社区治理模式,该街道社会治理中心负责人表示,“这也是街道按照新区基层社区社会治理建设指导规范,秉持‘倾心相伴、为民安家’理念,在实践中的探索尝试,目的是有效释放社区治理活力,让社区治理更有力度、更有深度、更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