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清新区给水管线“家底”
采集1200余公里给水管线信息 未来地下管线将可见、可管、可控
眼下新区不算冷,但如果站在毫无遮挡的山头,风吹来的时候,也会不自觉地立起衣领打哆嗦。而对于长期从事管线采集工作者而言,除了恶劣天气,他们都得在户外工作。近日,新区管线采集工作者正在进行一项重大工程建设——为供水管网GIS平台系统采集全区1200余公里给水管线的信息。
高科技助力野外采集管线信息
日前,记者跟随工作人员一起出发,来到白马河泵站附近,亲眼目睹了他们用高科技开展野外工作。
穿过一片空旷地,走过一段羊肠小路后的尽头有片桃树林,这里便是今天采集员们的第一片采集区。四位采集员熟练地穿上警示工作服,戴上安全帽,将扛在肩上的金属管线探测仪放下,拿着信号发射机跑到不远处找信号……这一套动作,大家不知道重复过多少次,默契得如同一人个人在操作。
“找到了,大家一起往上走几步。”青岛西海岸公用事业集团水务公司信息采集员吕昆鹏言语中充满了自信。
“这东西就像是‘透视眼’,说得直接一点,就是一个管道探测仪和装有管网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掌上GPS。”吕昆鹏指着远处的同事告诉记者,“我手里的是金属管线探测仪,他拿的是发射机,我们俩需要在一条平行线上,发射距离一般控制在5米左右,这样效率高。另一个同事手里拿的就是GPS接收机,用来接收电磁波发射信号,如果地下有管线,表盘就会显示管线的位置、走向和节点。”
找到信号后,采集员再记录数据信息,画出管线图。“新区发展越来越快,地下管线纵横交错,分布复杂,传统的管理手段已经不能满足供水管网管理的需要,这些年,我们一直都利用GIS等现代化的技术和管理手段来进行管网规划、建设、管理。现在,供水管网的管理工作正逐步迈入定量化、科学化、自动化、现代化的轨道。”水务公司督考二科副科长秦大庆说。
精准采集应急抢修有依据
在桃林采集完毕后,记者又随工作人员一起越沟爬坡,来到一片树林。采集员们拿着仪器走走停停,来回踱步,重复着相同的动作。秦大庆说,“今天的工作只是冰山一角,我们要对全区1200余公里给水管线进行信息采集,标定节点,并将测量数据、管线属性、设施等信息统一整合,录入系统。”
日后,进入新区供水的GIS系统软件平台,只需轻轻一点,任一区域管网的基础数据即刻一目了然,城市主干道DN100以上的给水管线都会实现“有图可查”,而现在的工作就是在为此打基础。
“管线采集要精准,位置精准比什么都重要。”记者了解到,供水管网GIS地理信息系统,不但能为城市建设提供电子档案,也能为管网改造、爆管抢修等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举例说,当某一区域发生供水事故时,系统可快速及时地根据用水流量准确定位到事故地点,甚至清晰到某一根水管及相关水阀的精准位置,从而提高抢修效率,节约水资源。
日行6里路足迹遍布新区
结束了一上午的体验,让记者感受最深的不仅是这份工作背后的艰辛,还有采集员们良好的心态。
“我们经常穿梭于深山密林中,一天下来,除了腰酸腿疼,胳膊也经常抬不起来。有时候扛着机器走到半路,突然变天,被雨淋也是常事。”90后采集员王佳宗告诉记者:“我们在为智慧城市建设而努力,供水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将大幅度提升,对此我们感到很自豪。我每天基本6里路打底,几乎周周霸占步数排行前三甲,感觉新区没有哪里是没去过的。”
有时候在田间测绘,遇到热情的农民,采集员们的工作就变成了“稀罕事”。“我们经常遭到村民围观,听到赞许,再苦再累也值了。”(张静)
-
上一篇:下月起静态扫码支付将限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