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有趣味的宝山地秧歌
发源于新区宝山镇黄山后村的宝山地秧歌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它属于胶州秧歌的南路秧歌。史料记载:清朝民国时期,宝山地秧歌曾活跃在胶州、诸城、日照等地的城市和乡村,是深受群众喜爱的民间歌舞艺术形式。
据黄岛区县志记载:宝山地秧歌演出时先由一对身背腰鼓的女子和两名扮作小丑的男子在锣鼓唢呐的伴奏下表演一番舞蹈,然后演员出场演唱民歌,表演民间小戏或折子戏。腰鼓和小丑表演既可配合民歌、小戏和折子戏的演唱,也可穿插在每个节目中间,演出时载歌载舞,饶有风趣。宝山地秧歌演出时通常需要人物角色23人。
宝山地秧歌初创时,由于人们观赏后倍感新颖,当地群众普遍有兴趣参加,因此曾一度十分活跃。不过因为生活所迫,加之主创人员、骨干演员的迁徙流动等原因,宝山地秧歌几经沉浮,最终从兴盛走向了衰败。1907年,出生于宝山地秧歌世家的黄山后村的于德重新组织成立地秧歌班。于德兼任班主和学堂老师,请父辈的4位老艺人传授宝山地秧歌表演技艺,百姓普遍叫好。宝山地秧歌繁荣了几十年,直到1957年因诸多因素导致秧歌班解散,至后的20年间宝山地秧歌几乎无人问津。
1981年,山东省出版《民间舞蹈集成》,此时,宝山镇开展抢救性挖掘、整理、复兴宝山地秧歌,时任文化站长的刘瑞华带领工作人员做了大量工作。
1983年冬,刘瑞华组织30多人成立了宝山地秧歌队到黄山后村边挖掘、边整理演出套路、边排练宝山地秧歌。宝山地秧歌中的花鼓、大翠花、棒槌、小嫚等各个角色演员的动作、眼神、表情等表演得越来越到位。这期间,挖掘理论时大伙都聚集在大队办公室里,排练时便在大队并不宽敞的院落里,冬天格外寒冷,但却没有一个喊苦叫累的。这段时间里,刘瑞华先后到尚庄、大张八、抬头、前沟、胡家等村庄寻找地秧歌老艺人100余人,深入调查了解有关宝山地秧歌的兴衰沉浮情况。之后,在二度、三度调查搜集的基础上,与刘锡华、展世学、于振升、蒋维俊等人合作形成了一万多字的宝山地秧歌文字材料,并配上了动作图解、曲谱等。
1985年春节期间,宝山地秧歌参加了民间艺术表演,为群众奉献了一道精美的传统艺术大餐。宝山地秧歌的成功演出,引起了当地和青岛文化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并于1987年3月挖掘、整理完成了《宝山秧歌舞蹈集成》工作。2015年,宝山镇申报注册了“青岛西海岸新区宝山地秧歌传承中心”,当年,还将新区隐珠文化艺术中心扩展为宝山地秧歌的重要传习基地,对茂腔传承中心的专业演员和团队进行宝山地秧歌知识普及和动作要领的讲解、培训。宝山镇将镇中心中学辟为宝山地秧歌的重要传习所,在该校定期开展以“非遗进校园为主题”的“舞动青春,秧满校园”特色教育活动。为传承宝山地秧歌,自2015年起,组织排练的宝山地秧歌每年在镇属44个村演出两次,每年观众达6万多人次,组织参加区、镇团体集体演出每年观众累计40多万人次。
2008年,宝山地秧歌被成功列为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宝山镇被评为山东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崔启昌)
-
上一篇:烦心事情年年难 真情调解化心结
-
下一篇:最美夕阳红 献礼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