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区以创新精神推进社会治理重心下移
本网讯 党的十九大以来,青岛西海岸新区(以下简称新区)秉承“先行先试 善作善成”的新区精神,积极搭建起区级统筹推动、镇街联动落实、社区基础支撑的新区社会治理体制架构,推动治理重心向基层社区下移,向社会需求、群众诉求转移。特别是习总书记视察山东对社会治理作出重要指示后,新区着眼于优化体制机制、夯实基层基础,形成了一条富有特色、初具成效的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子。
一、优化组织架构 构建“区—镇街—社区”社会治理新体制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关键在体制创新。新区在社会治理组织领导体制上,强化统筹规划和基层改革联动,对区、镇街、社区社会治理工作架构进行系统研究、整体部署,初步搭建起“区—镇街—社区”三级体制架构。
1.区级强化统筹调度,形成治理合力
按照党中央“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社会治理体制要求,新区创新建立了社会治理工作委员会加专门委员会的“1+4”工作架构。社会治理工作委员会由新区工委书记任主任,负责统筹领导全区社会治理创新工作;社会治理工作委员会下设政府治理统筹、社会协同共治、公众参与引导、法治保障推进4个专门委员会,分别由分管区级领导担任主任。各专门委员会既分工负责,又汇聚合力,在推动新区政府治理能力提升、多元主体参与社会治理、社会治理法制化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2.镇街强化能力提升,促进治理落实
以提升镇街社会治理能力为目标,从体制上推动镇街工作重心向抓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转变。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镇街工作的意见》,剥离城市街道招商引资等经济发展职能,交由所在经济功能区负责,明确镇街重点履行基层建设、公共服务、发展保障等基层治理职能。成立镇街社会治理委员会,下设社会治理办,强化人员配备,形成了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副书记靠上抓、具体工作专人抓的良好工作局面,全面提升镇街社会治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为民服务的能力。
3.社区强化组织引导,夯实治理基础
强化社区党组织的领导,统筹调动辖区群众性自治组织、社会组织、驻社区企事业单位等各类资源、各种力量参与社区共建共治。着力加强和改进社区居委会建设,让居委会回归本位,推动社区去行政化,制定社区工作清单,把进社区的137项工作缩减到48项,让社区从繁杂的行政事务中解放出来,腾出更多精力开展社区服务。设立100个固定、流动社会治理工作站,承接为民服务事项,为基层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
二、开展联勤联动 形成多元主体参与社会治理新机制
社会治理是一项系统性工作,新区以强化社会治理能力提升为目标,积极统筹政府、社会、个人等多元化的力量,建立社会治理联勤联动新机制。
1.区级社会治理资源整合,推进协同共治良好局面形成
在全国率先设立区社会治理中心,加挂“公众投诉受理处置指挥中心”牌子,在区级层面统筹推动社会治理资源整合。一方面推动多方共同参与社会治理,制定《多元主体参与社会治理积分实施办法》、完善《多元主体参与社会治理基本内容》。统筹工青妇、工商联、国资办、教育工委等单位,制定出台各行业领域参与社会治理的意见,推动多元主体参与社会治理的形式内容多样化。另一方面深入推动新区政府部门联动,畅通群众诉求反映渠道和问题解决,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一把手通报制度、处置不力单位通报制度,做到群众诉求一门受理、一站处置、一办到底,社会治理问题事项办理效率和质量明显提高,赢得了群众的广泛认可。新区“一号通”群众诉求受理量由2017年平均每天700余件上升到现在1300余件,群众回访满意度由75%上升到88%。
2.镇街社会治理力量统筹,推进基层治理事项工作实效
在镇街设立社会治理联动指挥中心,对镇街所属部门、派驻机构以及社会组织各类资源和力量进行统筹协调、指挥调度,全面提升镇街社会治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为民服务的能力。
一是矛盾纠纷联调。对矛盾纠纷和群众来信来访,实行统一受理、统一分流、统一协调、统一督办、统一归档。
二是社会治安联防。推动社区网格警务一体化,形成民警与网格员相结合、群防力量参与的治安联防机制。
三是重点工作联勤。针对阶段性重点工作,由指挥中心调配各成员部门,形成职能配合、力量整合、网络组合、信息汇合的高效工作模式。
四是突出问题联治。定期组织开展安全生产、环保、治安等各类社会治理问题专项整治,切实解决实际问题。
五是重点人群联控。按照“一次全方位信息采集、一个基层信息系统、一套综合管控手段”,落实重点群体管控。
3.网格治理人员下沉,推进网格组团式服务能力提升
新区积极推行“网格化治理、组团式服务”,将安全生产、城市管理、社会治安、信访稳定、纠纷调解、民生服务等六大领域事项纳入网格管理。推动部门执法力量实名下沉网格,做实“1名网格长+1名专职网格员+N名专业网格员”的网格运行体系,率先建立了一支1106人的专业化、职业化的专职网格员队伍,督促网格内各方力量履职尽责,实现安全生产、城市管理、社会治安、信访稳定、纠纷调解、民生服务、环境保护、医疗卫生、民政事务、计生服务等十大重点领域的巡查、服务和问题解决无缝全覆盖,形成了“网中有格、格中有人、人在格上、事在网中”的城乡网格化管理模式。
三、推动重心下移 打造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模式
新区坚持推动重心下移、力量下沉、保障下倾,积极发挥社区党组织在社区社会治理工作中的引领作用,统筹调动社区内多元力量参与社区治理,夯实了社会治理的基础,激发了基层社会治理的活力。
1.注重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和党员作用
通过强化社区党支部在治理工作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社区党组织在治理工作中的统筹协调职能,落实社区书记的社会治理第一责任人责任。统筹调动驻社区企事业单位等各类党建资源,开展“党建引领、治理创新,组织共建、连心服务”党建联建,组织社区内党员协同参与社区治理、团结发动群众、志愿参加服务。充分体现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2.注重公众参与,扎实推进社区自治德治实践
突出群众参与,发挥居民在城乡社区治理主体作用,创新基层社区居民自治模式,在全区1223个社区开展“阳光村居务示范社区”创建活动,通过建立“居民议事厅”、开展“社区政务听证会”等多种形式,畅通居民需求表达渠道,引导居民参与议事、协商、监督和评议,推进社区有序管理。积极引导社区建立完善村规民约、社区公约等城乡社区自治规则,结合实际建立统一的村规民约积分制,突出维护社会秩序、遵循社会公共道德、优化村民民俗、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内容,凝聚道德力量,形成了推动基层治理的精神支撑。
3.注重社会协同,积极调动社区多元治理力量
深入推进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社区志愿服务“四社联动”。挖掘社区内部资源,推广形式多样的社会公益志愿服务,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个性化需求;鼓励引导社会组织在民意诉求表达、决策咨询、化解矛盾纠纷、承接政府购买服务、开展公益慈善等领域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统筹调动多方力量,通过建立社会公益联合会等形式,共同参与社区建设、矛盾调解、犯罪预防、矫治帮教、禁毒禁赌、困难救助、安全监管等社区协同共治工作。实现居民社会治理参与率、知晓率达到75%以上,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覆盖率达到100%。